10月12日,中国政府通过常驻WTO代表团致函WTO争端解决机构(DSB)主席,就欧盟对中国紧固件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案提起设立专家组请求,正式启动WTO争端解决专家组审理程序。
“从WTO以往起诉的经验来看,中方胜诉的概率在90%,这个官司取胜的把握性很大。”长期关注紧固件案的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傅东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样说:“我觉得现在其实不用在乎于输赢,关键在于我们要把WTO的争端机制用起来,用机制去监督约束对手,将来就会使其规矩很多。”
中方取胜把握很大
中国与欧盟紧固件贸易纠纷始于2007年11月9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铁紧固件发起反倾销调查。尽管部分中国企业积极应诉,据理力争,但欧盟还是不顾中方反对,于2009年年初决定对中国紧固件征收最高87%的反倾销税,为期5年。中方7月31日就此案提起WTO争端解决机制项下的磋商请求后,中欧双方依WTO争端解决程序于9月14日在日内瓦进行了磋商,但没有解决问题。
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10月13日指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在全球经济面临挑战和艰难复苏的关键时刻,中方认为,欧方应当给各国政府和业界传递一个维护公平贸易的正确信息。中国政府有信心也有决心维护中国产业的正当利益,营造公平的贸易环境。
“事实上,紧固件反倾销案出现了一个鲜明的特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发起了上告WTO的很好开端。”傅东辉称,向WTO提出诉讼申请,是中国政府首次将WTO规则运用到相关行业中。另外,与轮胎特保案截然相反的是,紧固件上告WTO完全是自下而上,也就是由产业主动发起的。
他认为,此案中方很有希望取胜,如此有底气的原因是整个调查中有20多点与WTO现行规则相违背,主要疑点有三:首先,欧盟以保护原告利益为由,未向外透露起诉方的名单,中国企业打了一场“没有原告”的官司。其次,欧洲在华独资企业在此次欧盟反倾销调查中,成为唯一受益者,对欧出口仍旧享受零税率。最后,与中国企业做成本比对的企业仅选择了一家,为地处印度的高强度紧固件生产商,该厂商向欧盟出口产品是汽车用高档紧固件产品,而与之比较的却是中国低档碳钢螺栓。
除了商务部出面向WTO提出申诉外,国内紧固件行业此前还希望通过以下两个路径来维护权益。路径之一是通过上诉欧盟法院来推翻此前的终裁决定。另一路径为起诉欧盟国家在华独资企业不正当竞争,这主要是由浙江省嘉兴紧固件协会在牵头进行。
胜诉将增加出口行业安全感
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欧盟共对中国产品新发起5项反倾销调查,并采取了3项临时反倾销措施和4项正式反倾销措施,钢铁类产品成为重灾区。尤其是8月份以来,欧盟对华反倾销更是步入高发期,短短两个多月里,共发起了3项反倾销调查,决定采取两项正式反倾销措施,密集度之高实属罕见。
“欧盟接二连三对华出口产品发难,我认为频率还属正常,但在反倾销的政策上相对极端。”傅东辉这样认为,有一些案件与美国配合,做法极端,例如对于上游原材料如果是国有企业主导生产,他们就否认原材料价格的真实性,这是比较恶劣的。
“欧美近来贸易保护主义矛头频繁指向中国,与其整体经济衰退不无关联,任何一次经济跌入谷底都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但数量增多的有些太快。”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长期以来,中欧经贸往来,欧方一直不满对华贸易赤字,并在此问题上频频向中国政府施压。
中国已被推到了贸易争端的风口浪尖上,今后必须进一步提高应对能力。傅东辉认为,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应对,除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外,要更多地利用反制手段和反制措施尤其是用好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让他们不敢随意对中国实施,诸如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手段,这样我们的出口稳定性才会大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