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2%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09-11-2 8:08:35  兰格钢铁

 

    2009年10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CFLP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建立得到了香港利丰集团大力支持。

   制造业PMI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5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

   本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总体上依然延续上升态势,升势有所加快。从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产成品库存指数、购进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下降,其余各指数均上升,升幅较为明显,多超过1个百分点,尤其以进口指数升幅为最大,达到2.1个百分点。在下降的四个指数当中,产成品库存指数降幅较大,为2.1个百分点,其余指数降幅较小,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

    本月20个行业中,只有烟草制品业低于50%,其余19个行业均高于50%,尤其以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为最高,达到60%以上。从产品类型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并且差别不大,均在55%左右。

    针对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情况,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分析认为:“10月份PMI指数继续走高,反映中国经济在上升通道中继续向上发展。从进口指数的急升来看,国内需求在加快扩大。此外,加工贸易出口未来也将加快增长,这从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上升已经提前反映出来。这些情况都预示未来经济增长水平会继续提高,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5%左右。”

    新订单指数明显上升。本月新订单指数明显上升,达到58.5%,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升幅最近四个月首次超过1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只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2个行业低于50%,其余18个行业均高于50%,其中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8个行业达到60%以上。从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较高,在55%以上,尤以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最高,达到60%以上。

    进出口订单指数双双上升,尤其以进口指数上升最为明显。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4.5%,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高于50%,有5个行业达到60%以上。从区域来看,中、西部较高,均达到55%以上。本月进口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为去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值。20个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13个行业高于50%,有三个行业达到60%以上。分产品类型来看,中间品和生活消费品类企业高于50%,原材料与能源、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低于50%。

生产指数明显上升。本月生产指数为59.3%,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升幅最近五个月首次超过1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只有烟草制品业低于50%,其余19个行业均高于50%。其中以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为首的9个行业高于60%。分产品类型来看,普遍较高,尤其以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为最高,达到60%以上。

    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回落。本月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3.4%,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最近两月连续回落。分行业来看, 20个行业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于5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位于50%;其余17个行业均低于50%。从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低于50%。

    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回落。本月购进价格指数为56.9%,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最近两月连续回落。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4个行业低于50%,其余16个行业均高于50%。分产品类型来看,生产用制成品类型企业低于50%;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和生活消费品类企业仍然较高,均在50%以上,其中生活消费品类企业达到60%以上。(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相关新闻:PMI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从10月份PMI看经济发展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发布,10月份, 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升幅较9月份提升0.6个百分点。经过多月持续回升,当前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已基本恢复到去年5月份以前的正常水平,显示出在一系列“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当前中国经济已基本熨平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异常波动,未来将走向平稳较快发展新轨道。

    从分项指数来看,总体上依然延续上升态势,升势有所加快。同上月相比,产成品库存指数、购进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下降,其余各指数均上升,升幅较为明显,多超过1个百分点,尤其以进口指数升幅为最大,达到2.1个百分点。在下降的四个指数当中,产成品库存指数降幅较大,为2.1个百分点,其余指数降幅较小,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分行业来看,本月20个行业中,只有1个行业低于50%,其余19个行业均高于50%,有2个行业达到60%以上。从产品类型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都比较高,均达到55%左右。

    10月份PMI指数继续走高,反映中国经济在上升通道中继续向上发展。从有关统计数据可以印证这个判断。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6.1%,二季度为7.9%,三季度为8.9%,,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速逐季回升,呈现出明显的“V”型走势,说明中国经济复苏态势已全面形成,并不断巩固。以此为基础,预计未来经济将走向平稳较快发展新轨道。

    首先,制造业生产活动不断加快,对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上升。从制造业生产指数来看,本月达到59.3%,为去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以来,该指数总体走势呈持续攀升,本月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升幅最近五个月首次超过1个百分点,显示升势明显加快。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只有1个行业低于50%,其余19个行业均在50%以上。

    其次,从国内需求来看,呈陆续释放、逐步放大态势。

    从制造业新订单指数来看,本月明显上升,达到58.5%,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升幅最近四个月首次超过1个百分点。进口指数近期急升,本月达到52.8%,比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为去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也间接反映出内需在加快放大。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随着民间投资的跟进以及房地产市场回暖,预计投资持续增长将被加注新动力。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76亿元,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当前汽车消费已是一个热点,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预计还会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培育形成,由此将带动未来社会消费需求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另外,从外部需求来看,当前的种种迹象显示,出口形势有望继续好转。

    从新出口订单指数来看,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4.5%,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高于50%,有5个行业达到60%以上。从海关总署公布的实际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下半年出口形势持续好转,环比上升,同比降幅收窄。9月份同比下降缩小到15.2%,为2009年最低降幅。

    从外部环境来看,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多国经济已显示触底回升迹象,尤其是美国经济最近两年内首现最快增长。美国商务部29日发布经济数据报告显示,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3.5%,高于此前经济学家预计的3.3%,是美国两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次,也是自2008年春季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GDP的首次增长。该报告还显示,美国第三季度高价商品消费额经过年率调整后增速为22.3%,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房地产市场从今年夏天也开始转暖。美国首次和持续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也有所下降。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有望带动我国出口在今年4季度和明年1季度完成同比负增长向正增长转变。当前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上升以及出口价格跌幅趋稳就是出口回暖的显著反映。

    总的来看,当前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已经明朗,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虽然外需不足依然严峻,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但随着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不断发挥,我们预计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兰格山东频道 钢结构频道 炉料频道 隆重上线!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PMI指数连续8月超50% 国内经济回暖步伐加快
  •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2%
  • PMI指数55.2% 连续8月超50%
  • 中国9月PMI创新高经济回升有望进一步加快
  • 9月PMI显示经济继续平稳回升
  • 9月份中国PMI指数为54.3%
  • 欧元区PMI创16个月新高 失业率仍高恐拖慢复苏
  • 欧元区8月份综合PMI为50.4
  • 英国8月份服务业PMI升至近两年高点
  • 8月全球制造业PMI续升紧缩和失业率困扰复苏

  •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