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超常规的贷款发放和异常的外部环境,给在负值区间运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向正增长加了把劲。明年,CPI在正增长通道运行已成定局,如何防范通胀压力,有望成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防”重点之一。
通胀“异变”
上世纪的1992、1993年,中国曾遭遇严重通胀,当时CPI涨幅高达24%,抢购风盛行,大家至今心有余悸。本世纪以来,每一次物价上涨,人们总担心中国进入通货膨胀周期,但物价水平总在担忧声中转身向下。
那么,这次由于信贷“放水”而引发的通胀预期是虚惊一场还是后患“潜伏”?
经济学家张卓元告诉记者,影响未来通胀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和全球经济的回暖重新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拉动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扬,传递拉升CPI;二是今年过快的货币投放,尽管下半年投放力度趋缓,但明年不会快速收紧;三是资源类价格改革拉开帷幕,后续煤电油等资源类价格回归合理价格是发展趋势;四是地方政府追求业绩,融资平台的放大效应使得结构失衡再现。
不仅如此,天气异常也常常导致CPI“感冒发烧”。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省市出现暴雪天气,部分人士担心恶劣天气会推高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2008年初的雨雪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由于雨雪灾害推高了蔬菜、肉类等食品价格,当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了7.1%,创下11年新高,而2月份的CPI同比涨幅高达8.7%,再次刷新一个月前的纪录。今年提前到来的雪天,也使得市场对未来两月的CPI产生担忧。
而商务部的监测结果也表明,市场的担心并非子虚乌有。11月9日至15日,我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已经呈现止跌回升态势,比前一周上涨了1%。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农产品价格上涨后,11月份的CPI同比涨幅有可能将“由负转正”。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张晓晶也认为,未来两个月CPI走势就会转正。
看来,通胀有眼前的困惑,也有长期忧患。
CPI出现软肋
中国经济承受通胀的压力极限在哪里?目前的数据是CPI上涨24%;
中国经济承担通胀的耐力真的很坚强吗?现在的答案是否定的。
张卓远提醒,目前由于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低收入群体对CPI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如果按照以前的思路,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提高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保障民生,显得更为重要。
一般而言,CPI在4%是最理想的,最好不要超过5%或6%。也许,明年不会有风险,但以后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的急速“放水”,当前M2的增速接近了1992年的水平,也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通胀的爆发期,虽然目前CPI还是负值,但以房地产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不断攀升,通胀来临似乎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期待明年温和调控
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回顾这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调子:2006年是“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2007年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是以防经济过热和防通货膨胀为目标的收缩型经济政策;2008年宏观经济定调中,“保增长”是核心任务,用提高投资来对冲出口下降。
去年底以来,刺激经济一揽子方案对我国经济回升确实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明年,随着经济的恢复性上升,“强心针”式政策不会再出,所以调控也将是温和的。
其实,随着经济的回升,政策已经出现“缩量”的趋势。如新增贷款,今年10月份总额就自9月份的5167亿元大幅下降至2530亿元,这预示外松内紧的调控已经开始。
张卓远也建议政府采取多方面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包括着力调整产业结构,防止新一轮产业过剩;稳步推进资源类价格改革,速度不宜过急;放缓货币发行速度,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等等。
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今年以来,PPI降幅逐渐收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PPI则同比下降5.8%,降幅比上月缩小1.2个百分点,同比降幅大幅收窄,而从环比上看,也已经连续7个月实现上涨了。
上扬的PPI是否将吃掉企业效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对企业最大的是需求问题,而不是成本的问题。只要产品能销得出去,明年的利润回升也是可以预见的”。(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