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湖海光机械有限公司在上海市金山区接到了好几笔订单。公司生产的钢制法兰、锻制管件等产品在集中质量检测中道道过关,吸引了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大中型企业前来洽谈订货。公司总经理王金林告诉记者,企业产品质量提升背后是国企管理模式在支撑。
2002年的夏天,国家上调了特种装备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公司原本零散的生产管理体制面临被淘汰的困境,产品市场销售份额大量缩水。为了挽救企业,王金林决心给生产管理线“动手术”。技术改造、产品改良没有核心技术怎么办?于是,他想到了与公司有着多年业务联系的国有企业。通过上门拜访和同行引荐,王金林锁定了3名已退休的国企老工程师,委托他们为企业嫁接技术管理,全方位提升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品。
“起初这些老工程师只是遥控指挥,为我们提供一些技术信息资料,对生产线上的员工作一些法规方面的理论辅导,但四五年下来,合作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王金林说,从订单评审到产品质量保证,从质量管理到行政管理,一套国有企业的质保体系在民营企业“生根发芽”:生产技术部有了系统的技术岗位培训,管理科审核有了规范的文件,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有了严格标准。去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同行业不少企业都四处求单,而海光机械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却基本不受影响。
“从原料输入到生产锻造,从质量管理到成品评审,从拓展市场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与公司产品质量休戚相关,只有规范了每一个生产管理环节,才能提高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企业的效益也有可能得到保证。”来自上海的质保工程师吴德兴说。据了解,从2002年至今,公司产值的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15%左右,没有一例产品投诉事件。截至今年11月,公司产值已达到3100万元,与去年全年的产值相比增长了10%。在公司的荣誉展示柜上,记者看到了一连排生产技术许可证和技术标准体系表。通过这几名老工程师的培养,目前公司生产线上已有8名技术骨干拿到了质保国家资质认证。
记者手记:一家机械行业的民营企业依靠吸引国有企业人才成功嫁接管理经验,推动了企业跨越式发展,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使公司成功防御了金融危机。这种引智发展的模式,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