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建设中的世博场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他们是承担从深化设计、材料供应和钢结构制作服务的宝钢钢构有限公司的80多位员工。作为项目总指挥的公司副总经理傅水忠和员工们一起,度过了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托起了凝聚中国元素的“东方之冠”——世博会中国馆。
为世博会抢时间
在宝杨路的厂区内,傅水忠中等结实身材,宽阔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朴实中透着执著。按照计划,宝钢钢构要为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提供7.2万吨钢结构,其中结构复杂的超重超大构件超过55%。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工期紧!”傅水忠言简意赅地回答。
为保证工期按时完成,傅水忠立下了军令状,一切都立足于一个“抢”字。设计现场在抢:公司派出两位资深设计师进驻设计院,只要出来一张图纸,就赶紧建模型。经过近两个半月的封闭式工作,近200张设计图细化成数万张深化设计施工图,比正常工期缩短了一半。制造现场在抢:相关生产线开足马力,深入挖潜,把原本需要3个月的生产周期压缩到1个月左右。最高单月的钢结构供货量达到1.8万吨,相当于平时单月产量的5倍。
经过宝钢钢构员工连续10个月的拼搏之后,三大工程的主体钢构制造如期竣工,实现了他们对世博的承诺。
钢铁艺术突破极限
世博项目之难,不仅仅在于工期之紧,还在于其设计、制造和施工难度之高。
中国馆“东方之冠”的构思,取自传统木结构建筑斗拱榫卯穿插、层叠出挑的构造方式。其中,最大的一根钢架跨度48米,重24.9吨,需要用两台吊车安装。如何用钢铁来实现?该项目深化设计负责人曹洁华和技术工艺负责人李文杰、高国斌,通过与设计和安装单位商讨,对节点进行优化,改变节点的连接方式,让管桁架直接在现场焊接在斜撑柱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拥有长350米、宽140米超大展示空间的世博中心,没有一根柱形结构。宝钢承担了难度最高的东区钢结构制造任务。高密度的大桁架满足了大跨度空间的要求,度身研制的新品——低屈服点钢BLY160解决了抗震问题。宝钢研发的建筑抗震用低屈服点钢成功应用于世博工程,不仅实现了国产化,还打开了潜在的抗震材料市场。
默默奉献的宝钢人
世博工程施工现场劳动竞赛热火朝天,无数宝钢钢构公司的员工把心都拴在了项目上。忘我奋斗,默默奉献;争时间,抢速度,多少个日日夜夜没有回家,多少次攻关的会战通宵达旦。傅水忠很少谈到自己,却把更多由衷的赞美给予了自己的同事。
今年59岁的陈贵华,被大伙誉为监理团队的“老法师”。曾经被戏谑进入退休倒计时的他,在得知世博项目有需要时,又挺身而出冲在了最前沿。去年9月,陈贵华的爱人因患肿瘤住院手术,当时世博工程项目正处于关键时刻。陈贵华实在脱不开身陪在妻子的身边,他只能通过电话了解情况、安慰妻子。听到电话那头丈夫沙哑的声音,本是满腹委屈的妻子理解了他的选择。听到妻子让他安心工作的话,心里酸酸的老陈流下热泪。
为了让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中国馆、演艺中心闪出熠熠光彩,宝钢钢构人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无私奉献,他们无愧为托起“东方之冠”的钢铁脊梁,上海世博工程的丰碑上将永远铭刻他们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