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处于内陆地区大中型城市的钢厂而言,如何颠覆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方式,走一条钢厂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绿色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发展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内陆型钢厂与中心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
钢城被城区包围后
从历史看,拥有钢厂的城市往往源于钢厂、兴于钢厂,钢铁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构筑起了城市的工业基础体系,甚至造就了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过75年的发展变化,“十里钢城”已被逐步扩大的太原城区所包围,成为城北区的一部分。多年来,太原市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太钢也颇受责难。钢厂是城市的“异体”,还是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共同体”?这些年来,太钢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准确定位企业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从发展理念上破解这一难题。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太钢人树立了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成为企业推进绿色转型、实现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他们以全球化战略眼光,瞄准世界上最好的钢厂,运用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决心打造一个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绿色工厂。在实践中,太钢逐步建立起了“1124”绿色发展模式,即树立一个理念(钢厂与城市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理念)、确立一个目标(建设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工厂)、依靠“两个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拓展“四大功能”(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绿化美化)。
为建设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绿色工厂,太钢坚持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工艺、技术、装备、产品的集成创新和升级换代。他们淘汰了所有的旧焦炉、小高炉、小电炉及落后冶炼、轧钢装备,坚持自主创新、系统集成,建成当今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的焦炉、热轧机组、宽幅不锈钢冷轧等设备和生产线。在节能环保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上,太钢人创造了多项行业第一。九年来,太钢累计投资48亿元实施了92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深化的大背景下,太钢又提出:近三年再投资48亿元,完成33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下,太钢节能减排项目每年增加产值16.7亿元,增加效益5.5亿元。与8年前相比,吨钢综合能耗下降46%,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下降95%,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84%。
发电不再靠燃煤
在加速推进内部绿色发展的同时,太钢加速工厂“绿色”向市区和社会延伸,为城市创造新的更大价值。他们破除旧的思维定势,与国际最好水平对标,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节能降耗,实施了一大批节能技术项目,实现了焦化不排尘、转炉负能炼钢。
为加快企业内部向城区拓展,太钢充分利用厂区余热,彻底解决了400多万平方米职工家属及周边社区宿舍的冬季采暖,每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2400吨。他们还将承担起市区8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的供暖任务,将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太钢还将回收的部分煤气并入城市管网,缓解了城市居民用气紧张状况,在节日保供、故障保供、峰谷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原属严重缺水城市。为此,太钢在水的问题上动脑筋。他们集成国内外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膜法、焦炉、中水等新型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2%。与8年前相比,太钢钢产量增长了1.9倍,总耗水量却下降了55%。近五年来,累计节约新水5600多万吨,相当于一个150万人口中型城市一年的总用水量。
上世纪80年代,当代愚公李双良治理渣山开创了冶金行业循环经济之先河。进入新世纪,太钢建成了处理能力达200万吨的钢渣处理线,生产高尔夫球场专用肥料、建材速凝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如今,太钢的高炉渣、不锈钢渣开发利用已形成了完整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循环链。
长期以来,燃煤锅炉发电、取暖所形成的粉煤灰成为社会的“公害”。为彻底消除这一污染源,太钢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粉煤灰加气砼及蒸压粉煤灰标砖生产线。2009年6月,发电厂完全采用高炉、焦炉、转炉回收的煤气、余热发电,结束了燃煤发电的历史。
“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到过太钢的人都有这种感觉。为建设这个生态绿色格局,太钢人“拆旧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还有一条以公路、铁路、能源介质管网“三大绿色廊道”为主线,万平米以上的绿地为景观节点的绿化网络,目前,厂区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5%,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型园林化工厂。
靠着辛勤和创造,太钢人播下了一颗颗“绿色种子”,将一个满目皆绿的现代化钢城加速融入城市、融入社会,在太原市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的进程中,奏出了钢厂与城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乐章。(来源:太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