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岁左右的太原人记忆中,太钢一度就是污染的代名词。一年四季冒着黑色的烟雾,方圆几公里街面、店铺都是灰头土脸。如果天晴,站在包围太原市区的西山上就可以看到厚厚的烟雾像锅盖一样扣在太原市上空,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太钢排出来的……很多人的童年、青年时期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从他们出生起,钢厂似乎就应该是这个模样。
但是如今,来到太钢的人都会被眼前景象所惊呆,满目的树木和草坪,运原料的火车在树丛中来回穿梭,虽然冬季里显得有些萧瑟,但密密匝匝的树木已经长满了厂区。
高炉、钢管、烟囱、树木、草地这几个元素组合出现在太钢的厂区时,确实能感受到这是一座“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型园林化工厂。
在太钢,绿色转型的步伐已越走越坚定。2009年,太钢投资15.8亿元实施冷轧废混酸再生工程、发电冷凝水回收工程、焦炉煤罐工程、烧结节能减排技改升级工程、固态渣处理项目、高炉矿渣超细粉等节能减排项目。
太钢董事长李晓波认为,如今企业的竞争远不止技术、产品、人才的竞争,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靠技术和管理创新
太钢的绿色转型,是在国家对钢铁产业进行全面调整,山西省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跨越的背景下进行的。
一个内陆型钢厂要想与中心城市和谐发展,就得颠覆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通过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来实现其目标。
据了解,2000~2008年,太钢累计投资48亿元实施了92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其中,28项世界最新节能环保科技成果在太钢率先使用和系统集成,69项节能环保技术和工艺直接惠及城市社区。
“2009年上半年,太钢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1.91亿元。”李晓波说,2009年上半年,太钢吨钢综合能耗降到555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降到2.37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降到0.46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到1.18千克,吨钢化学需氧量降到0.036千克,各项指标居行业前列。
在节能环保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上,太钢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第一。率先建成国内第一座7.63米焦炉、焦炉煤气脱硫制酸及饱和蒸汽发电工程,建成全国处理能力最大的膜法工业污水处理工程,率先接纳城市生活污水和中水,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碳素钢渣和不锈钢渣处理线。
太钢2009年一季度综合能耗较上年大幅下降,其中吨钢耗新水从2000年的21.1吨降到2.47吨。以年产钢800万吨、汾河水库储水量3亿吨计算,太钢两年就能节约一座汾河水库的储水量。
仅仅去年10月份,吨钢新水消耗完成2.1吨,比9月份降低0.08吨,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干熄焦发电量为2468万kWh,比上月增加873万kWh,干熄焦率为98.22%,比上月增加了9.29%。烟尘,粉尘、SO2、COD排放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25.13%、2.09%、31.20%和0.78%。
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下,节能减排项目现在每年可增加产值16.7亿元,增加效益5.5亿元。
2008年与2000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下降46%,万元产值能耗下降76%,吨钢耗新水下降85%,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下降95%,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84%,吨钢化学需氧量下降99%。
正如李晓波所言,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如果做好了就能增加效益,而不是花钱。现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已成为太钢新的发展方式、新的效益增长点和竞争力。
“今后三年,我们将再投资48亿元,完成烧结烟气脱硫脱销制酸工程、年产240万吨的矿渣超细粉工程、含铁尘泥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能源环境监控中心等33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李晓波表示。
建好绿色城市钢厂
2009年11月27日,中国政府公布,到2020年中国将把碳强度削减40%~45%。此举标志着中国首次提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课题。从发展低碳经济、保护地球生态的角度考虑,工业企业异地搬迁并不是惟一和最好的选择,根本的出路在于工业企业和城市成为价值趋向一致的共同体。
李晓波也表示,搬迁解决不了问题,搬到哪都搬不出地球。建立绿色的城市钢厂,只能做好节能减排。
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太钢以日本千叶、韩国浦项等与城市融为一体的优秀钢厂为标杆,在建立品种、质量、成本、效率、服务等对标体系的同时,建立起了绿色发展对标体系。仅2008年节能降耗奖惩金额就达到3000多万元。
从厂区的绿化水平上就可见一斑。据了解,目前太钢厂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2%,绿地率35%。
“我们坚持'拆旧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构建起以公路、铁路、能源介质管网'三大绿色廊道’为主线,万平米以上绿地为景观节点的绿化网络。”太钢相关人士说。太钢在“绿植”企业的同时,还增绿于城市。2009年,太钢承担了太原市西山地区265亩荒地的绿化建设任务,累计栽植各类苗木19880株。
在处理废弃物上,太钢也绝不含糊。钢渣、铁渣是钢铁企业最主要的固体废弃物。上世纪80年代,当代愚公李双良治理渣山开创了冶金行业循环经济之先河。进入新世纪,太钢跟踪国外最先进制渣技术,率先建成了处理能力达200万吨的钢渣处理线,生产高尔夫球场专用肥料、建材速凝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
同时,在推进制造过程中进行二次能源转换。实施了一大批节能技术项目,实施了焦化不排尘、发电不烧煤、转炉负能炼钢。目前,回收利用副产煤气产生的能量已经占到生产所需能源的40%,余热余能发电量占到生产用电量的19%。
2009年6月,发电厂完全采用高炉、焦炉、转炉回收的煤气、余热发电,结束了燃煤发电的历史,实现了粉煤灰零排放。
据了解,太钢还积极开展城市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废旧机动车拆解再利用业务已初具规模,对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废旧轮胎、塑料、电池等的综合利用也在逐步实施。(来源:中国冶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