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工程——世博轴,流云般舒卷的白色顶棚、玉兰花般怒放的“阳光谷”,宛如一座立体天桥。深圳报业集团驻沪 记者 卢羽华 摄
流云般舒卷的白色顶棚、玉兰花般怒放的“阳光谷”,它宛如一座立体天桥,连接园区内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四大永久性场馆及周边7号、8号轨道交通线。它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单体工程——世博轴。
1月22日,世博轴经过上万名建设者37个月的建设,宣告竣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喜不自禁:“世博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建筑的设计特色与艺术魅力”。
此话一点不过分,记者每次去世博现场采访,都深深地为这座外形新颖奇美的建筑所吸引。开园后,预计每天约有10万人次的观众从这里出入世博园,相信游客们会与记者一样为这座既有交通枢纽功能,又充满艺术美感的建筑杰作而称奇。
阳光洒落“谷底”,营造“绿色空间”
世博轴长约1045米、宽约130米,由地上地下各两层组成,总建筑面积251万平方米。从世博轴的空中平台或地下通道,参观者可以很方便地来往于世博园区最重要的建筑之间;世博轴还与横穿园区的高架步道连通,参观者可由此通达不同的片区场馆参观。
世博轴大道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6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倒锥形钢结构,它们有一个温暖的名字“阳光谷”——顾名思义就是让自然光洒落“谷底”。
6个“阳光谷”造型各异,上部开口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体高40多米,像一朵玻璃的喇叭花从地下悄然绽放。它旨在营造“绿色地下空间”:把阳光从40多米的空中“采集”到地下,也把新鲜空气运送到地下。此外,雨水也能顺着广口花瓶状的玻璃幕墙,流入地下二层的积水沟,汇向7000立方米的蓄水池。这些水将满足两侧下沉式花园的灌溉,并可用作厕所冲洗。据估计,阳光谷可以使世博轴的生活用水量省去5万立方米。
膜“大伞”遮阳,黄浦水降温
世博会期间正是上海气温高升时期,当你信步在这个巨大通道里时,由69块巨大白膜拼装的“膜结构”——头顶上的这些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大伞”却有很好的遮阳效果。
世博轴将通过喷雾、利用自然风、采用黄浦江水源和热地泵等环保的降温方式,保证游客能舒适地徜徉世博轴。
世博后变身“立体南京路”
世博轴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世博会后将与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演艺中心一起被永久保留。
世博轴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商业服务面积和舒适便捷的交通换乘空间,同时也保留了作为世博会永久记忆载体——中轴景观大道的作用。所以,世博后,它将成为上海继人民广场、陆家嘴之后的第三个市级中心。有人打了形象的比方:“世博结束后,世博轴就是立体的上海南京路”。
世博小常识
世博园区结构布局
上海世博会规划综合了步行适宜距离、人体尺度和参观者的认知度等因素,提出了“一主多辅”的总体结构和“园、区、片、组、团”五个层次的展馆布局。
“一主”是指围绕跨越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绿洲形成的核心功能区,分为浦东、浦西两个片区。“多辅”是指核心功能区以外还有三个辅助片区,一个在浦西,两个在浦东。
“园”是指528平方公里的整个世博会园区建设用地范围,也就是整体用地概念。
“区”是指3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围栏区,即收取门票才能进入的游览区,其中浦东238平方公里、浦西09平方公里。
“片”是把世博园区划分成5个功能片区,并且用A、B、C、D、E的编号标识,每个功能片区的平均用地面积为60公顷,其中A、B、C三个功能片区分布在浦东,D、E两个功能片区分布在浦西。
“组”是指在每一个功能片区里的若干展馆“组”。每个展馆“组”平均用地规模为10-15公顷。展馆“组”共有12个,其中8个在浦东,4个在浦西。
“团”是最小的布局单位,每个展馆“组”可包含若干展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