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报道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风险使得有关部门无法再坐视不理。
记者日前获悉,财政部正在牵头制定一份旨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文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地方政府和人大所开具的“担保函”无效。
规范举债和担保行为
知情人士日前向记者透露,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担保承诺行为,已成为相关部门的共识。财政部正在牵头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和风格,目前文件尚在各部门之间征求意见,但地方政府和人大“担保函”应属无效这一大的原则应该不会变。
担保不规范是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通病”。银行为防范贷款风险,通常都会要求借款人提供融资担保。为了让融资平台公司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银行出具各种形式的担保,这当中既有地方人大、政府出具的还贷支持性文件,也有地方财政出具还本付息的承诺函。
然而一纸“担保函”并不能降低这一借贷行为的风险,因为真正使用资金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向银行提供有价值的地方财政收支决算报表等依据。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去年,财政部代理发行了2000亿地方债,但对于地方融资需求来说,还只是杯水车薪。后续估计更多的地方还想融资,但其融资平台很低端,不规范。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水平十分令人担忧。央行去年四季度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3800多家地方融资机构,管理总资产8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达5万亿元,平均负债率高达60%以上。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比例有的高达80%以上,政府隐形债务负担过重。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形成“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银行有时难以把握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承诺情况,造成债务管理非常混乱。
因此,有专家呼吁,除了规范担保行为之外,有关部门还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设定合理的负债率水平,控制地方政府负债总量。
地方融资信贷审批或放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接受本报专访认为,在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的调控下,预计地方政府融资会有所收缩。商业银行在新增贷款控制方面,可能将减缓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审批;在增量放贷方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也将进一步增强。
但巴曙松坦承,在不允许直接举债以及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的前提下,银行贷款依然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着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地方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除了银行贷款以外,城投债这一融资方式也一直是地方政府所倚重的。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2009年上半年发行的城投债达到62只,融资总额超过800亿元人民币。然而这一融资途径也面临收紧的局面,到了去年下半年,城投债审批速度明显减缓,数据显示,2009年三季度,城投类企业债仅发行6只,合计142亿元。
银行贷款和城投债的收紧,将使得地方政府面临新的融资难题。贾康表示,地方政府融资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模式下,有其必然性,目前又加上了4万亿元项目配套资金的强大需求,对其做出简单禁止是行不通的,要“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打造一套可控风险和可持续运行的地方“阳光融资”的制度和法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