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把企业调整得更加灵活的公司,有更大的机会。银行现在是宽松政策,但银行从本身来说,就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谁更灵活,更快地调整自己,尽快改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未来竞争力就会更强。
张云计:不管什么企业,就三句话:老实、踏实、扎实,做到了才有机会。
大型企业还有可能考虑新布局,但中小企业就别问有什么机会了,老老实实做事,别闹事。比如忽然涨价忽然降价,折腾来折腾去,没有用。楼市火爆时,企业基本功不好,也能卖得不错,现在这个非常时刻,基本功做不好,就等于是死。
现在的市场,是最考验基本功的时候。具体的说,就是像牛一样勤勤恳恳。人家还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你在认真做事,人家休息的时候,你也在认真做事。要做一个行动中的思考者,做一个思考中的行动者,始终提前走。大家的努力可以改变小环境的,一地、一城的形势改变了,形成了“引爆点”(Tippingpoint),才会逐渐演变成大形势的改变,其实最终的质变是通过量变一点点地积累来的。
刘震:销售收入减去开发成本等于存活。所有的开发商都应该抓住任何节点努力减少存量。中小开发企业因为没有背上高价土地包袱,恰恰拥有“小钱”撬动大项目的机会,因为贷款银行更看重你流动资金的状况。也就是说中小企业自我腾挪的机会要大得多。
李战洪:经过2007年一些企业疯狂拿地,2008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到市场不景气的当下,形成了目前的“大开发企业被套牢,中等开发企业等死,小型开发企业抄底”的局面。
大开发企业因为之前扩张过快过猛,形成深度套牢的状态。他们要做的是把高价拿到手的土地盘活,迎来新的投资者,寻找新的开发主人;同时把在2008年一年内因为过多调控而大量的存房尽量消化,多争取现金流,这两个突破点,必须要翻越。
中型开发企业,要走出等死的状态。不能再被动等待,要选择主动求活。最关键的是,要调整企业机制,要在企业管理上补课。以前地产行业顺风顺水,往往忽略“风险管理”。危机之下,要学会把控风险,建议学习李嘉诚。他每一个项目的融资,规模都只占资本规模的20%,这样既保证对全局的控制,又不至于负债累累。
小型开发企业恰恰包袱更轻。在现在很多企业都不理性的时候,选择理性,可以适度扩展规模,抄底土地廉价公司,来壮大自己。事实上,我认为,经过10年的发展,小开发企业已经逐步成熟,小,并不意味着没有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