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8年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起,武钢就成为了武汉、湖北重工业的代名词。
曾几何时,十里钢城留给了人们这样的印象:飞溅的钢花、林立的烟囱。如今,共和国的“钢铁长子”一改傻大黑粗的旧模样,从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走出来,瞄准低碳迎来重生。
武钢的经验在于,传统重化工业需要探索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转型之路,在集约化经营、资源掌握力、自主创新力、环保治理等方面寻求突破。
理性思维:不再盲目“长大”
武钢,全球钢铁行业“老五”!
近日发布的去年全球钢厂产能排行显示,武钢排名再度提升2位,从2008年度第7位升至第5位。
作为武汉经济的支柱之一,武钢打个喷嚏,武汉就要感冒。然而,就在今年初,武钢突然宣布:武汉本部不再盲目“长个子”。
环顾全球,在钢铁的世界里,盲目长大已如愚钝的巨人。
而今,中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全国产钢量甚至超过了世界第二至第九产钢大国的产量之和。
但过快的产能扩张却导致了产能过剩,眼下中国钢铁生产能力已达6.6亿吨,过剩1.9亿吨。
国内各家钢企相互拼杀,国际矿业巨头却乘虚而入,钢铁进出口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运出中国港口的大多是中低档钢材,运进国门的却是昂贵钢材,即便是2008年出口价最高的时候,吨平价差也达480余美元。
2008年下半年,一场金融海啸将全国钢厂吹入了寒冬。
需求大幅萎缩,钢价跌到1994年水平。武钢也积压钢材80万吨,月利润从9.2亿元遽降至4600万元。
危机当前,武钢求变。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提出,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上。言外之意,就是要利用有限的产能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能“赚钱”的钢。
经过结构调整,武钢逐步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冷轧硅钢、汽车用钢和高强度结构钢精品生产基地。“武”字头的冷轧硅钢登上了“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打进了日本三洋、松下、日立等电器“巨头”;高强度结构钢支撑起杭州湾跨海大桥、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脊梁”;在国内独家生产全系列轿车用板,杀入100余个牌号的汽车板供货链。
生产的钢越来越赚钱,日子自然好过起来。
2009年,武钢逆水行舟,实现销售收入1350亿元,国务院国资委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部超额完成。
专家点评武钢之所以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实施了以战略产品为主的精品名牌战略。清晰的战略思路,使企业在研发、生产和营销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绿色增长:企业公民的“华山之路”
曾经,武钢8个烟囱像8条黄龙,风起时,满城尽是硫化物的味道。人们形容:“飞过武钢的麻雀都是黑的。”
那时的武汉,对武钢这个“钱袋子”还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如今,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后,武汉追求的已不仅是支撑中部崛起的新极,更是摸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一条“绿色”增长之路。
摆在武钢面前的是“华山一条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品线必须加紧淘汰,不改变,就只能退出。
为此,武钢先后关闭铁合金生产线、耐火材料竖窑、消石灰生产线以及一批小电炉、小高炉,市区8家钢厂整体迁至郊区。
与此同时,作为武汉的排污大户,近5年来投资60多亿元用于节能减排。
邓崎琳说,节能减排决非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企业公民应尽的时代责任,更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武钢向武汉市政府立下“军令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减少10%。
在摆脱以增加产量为主的发展模式后,发展循环经济顺理成章成为了武钢新的突破口。
武钢生产废水结束了长达半世纪的直排长江历史,全面实现弃水回用,年节水量相当于1.2个东湖;全部高炉配置煤气余压发电设备,发电量已占武钢用电量的42%;利用干熄焦的余热,为厂区内外供应蒸汽327万多吨,相当于省下20多万吨标准煤,还可让武汉市民每年少吃660吨粉尘;从废钢废渣中,武钢又每年淘到10多亿元的“金子”……
与此同时,武汉的天更蓝、水更绿,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突破300天,创近10年之最。
每一名搭乘高铁来到武汉的客人都能通过五官,欣喜地看到、听到、嗅到十里钢城的变化。
专家点评“绿色增长”意味着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它标志着武钢对利益相关者的关切,对承担社会责任、做合格企业公民的决心。只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才能确保企业基业常青。
海外战略:在“资源掌握力”中提升竞争力
中国,产钢全球第一。令人骄傲的背后也有难言的苦涩:中国,进口铁矿石全球第一,2009年进口量占世界海外贸易量的60%。
“2007年我国钢铁行业工业利润是2000亿元,2008年拿出了1500亿元给铁矿石和海运,钢价上涨但钢厂并未从中受益,国内钢企步入了'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一位钢铁业人士说。
眼下,就在北京“两会”上传出“构建铁矿石进口新模式”的当口,3月5日,国际矿业巨头力拓和必和必拓传出信息:铁矿石再提价80%。
对此,武钢总经理邓崎琳公开表示,作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应当在世界铁矿石国际贸易中拥有话语权。
话语权不但体现在谈判桌上,更体现在中国的铁矿石海外战略。数据显示,相较去年6.28亿吨的进口量,中国海外的铁矿石权益量仅4000万吨。
身处内陆的武钢,因为“资源掌握力”缺失年年遭遇卡脖子。“粮仓”鄂东铁矿石开采于1700多年前,仅剩的不足3亿吨资源量深埋在500多米以下。矿石自给率由最初的100%降至现在的不足20%。进口矿石江海联运,仅运费每年就要多掏20多亿。
为克服资源瓶颈,武钢实施中西南发展战略,在沿海防城港广西柳钢合资筹建一座现代化的千万吨级新钢厂。
而要打破国际铁矿石巨头的垄断,拿到铁矿石进口的“中国定价”,就必须有“漂洋过海”、“深入虎穴”的战略雄心。
去年初,邓崎琳发出动员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决战全球资源市场。
是年,武钢先后在马达加斯加、加拿大、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巴西等盛产铁矿石的国家奔走,与当地矿商签订系列合作合同。
由于敏锐抓住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重大调整机遇,武钢以较低成本获得了此前用高昂代价也难以企及的宝贵资源,一年锁定权益资源量达30亿吨,足够武钢“吃”上近百年。“两会”上,邓崎琳自信地说:“相信三五年后,武钢可以做到不买国际矿业巨头的一吨矿石!”
今年初,武钢在加拿大的合作铁矿已开始给武钢供矿,3年之内,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武钢权属矿也将陆续投产,武钢不为矿石所累已指日可待。
专家点评要打破国际矿业巨头对铁矿石供应链的控制,必须以全球视野对钢铁生产的上游环节进行纵向整合。武钢海洋战略的核心,即是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确立钢铁产业的“生态”健康。
专家名片吴先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