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都在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进入紧缩周期。
不过从PMI指数看,经济确存三大风险。
第一个风险,中小制造企业活跃度大降,已处于紧缩区间,说明民间资金脱离制造业,这对于未来的就业、收入增长将产生压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8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PMI为51.2%,较6月份的52.1%降0.9%,是PMI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创下17个月来新低。第二天,汇丰银行又发布报告称,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从6月的50.4%下降至49.4%。这一数据低于50%的“牛熊线”。上述数据显示制造业活跃度下降,尤其是汇丰银行PMI所代表的民营中小企业,跌到50以下显示中小制造企业进入紧缩状态。
不过,从中国物流与采购制造业的数据来看,大型企业制造业并未紧缩,仍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下降较大的是生产指数与进口指数,而库存降到50%以下,显示去库存化接近完成。
第二,国际数据喜忧参半,显示区域经济差距有加大的风险。
亚洲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减缓。汇丰编制的台湾地区PMI从6月的53.8下跌至7月的50.5,制造业活动连续第16个月扩张,但因海外客户需求下降,7月PMI为自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7月份韩国制造业已连续第3个月下滑,韩国PMI从6月的53.3微幅下跌至53.2,为7个月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数据好于预期。8月2日,美国供应管理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PMI由6月份的56.2下降至55.5,好于经济学家预期的54.7,但增速有所放缓。
欧元区数据则显示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加剧。8月2日金融信息公司Markit公布的调查显示,欧元区7月制造业PMI指数上升到三个月高点56.7,高于市场预期。欧元区制造业PMI连续10个月超过50,显示经济处于扩张周期,但主要由德国推动,德国持稳于61.2。法国增至53.9,高于预期的53.7;意大利由54.3增至54.4。麦盖提经济学家ChrisWilliamson表示,制造业的复苏水平在不同成员国之间表现出很大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进一步通过劳动力市场延续到消费支出领域,从而恶化欧元区各国之间的差距。
最后的风险是,由于PMI等数据下降,会引发刺激冲动导致经济重新回到扩张轨道。
事实上,目前数据没有显示经济进入紧缩状态,而房地产与原材料价格等上涨,反而显示出通胀压力。
高盛高华的研究报告认为,PMI指数显示,7月份实体经济活动有企稳迹象。7月份库存调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政策放松预期的上升、需求增长的影响。虽然原材料库存成分指数往往呈顺周期性,但是其短期月环比变动可能反映出实际需求比此前预期更强劲,这是增长方面的积极信号。微观证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7月份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而库存下降,如钢材长材产品(通常用于建筑活动)的库存下降和价格反弹尤为迅速。从7月下旬的房地产成交量,以及铁矿石、建材等价格看,事实上,资源品与原材料价格不仅企稳,而且还在上涨。
制造业PMI指数略降,非制造业的PMI数据却上升了。8月3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7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指数为60.1%,较上月上升2.7%,结束连续两个月回落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成本压力与资产价格上升明显,7月份房地产业指数重新回到50%以上水平,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显示上扬,意味着企业经营成本在加大。
上述数据显示经济去库存周期结束、资金在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之间的转换,但还不能认为经济已进入紧缩周期。此时若实行强烈的刺激政策,将会使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恶化产能过剩现象,进而导致房地产资产泡沫无法缩小,对未来中国经济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