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按惯例是信贷增长较少的淡季。今年的情况则有所生变。当月,中国银行(3.52,0.03,0.86%)业全部新增贷款超过5000亿元。远高于宽松政策下去年同期3559亿元的水平。
一位大行高管注意到一个微妙的变化,7月20日召开的银监会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议上,监管部门未刻意强调总量控制。他对此理解为,监管部门对于实现总量控制下的均衡投放相对胸有成竹。但落实到实际执行层面,他无奈表示,面对下半年复杂的经济形势,业界对政策方向疑虑重重,陷于迷惘。
虽然官方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仍不到3.5%,但一些民间分析指标,如阿里巴巴根据网上实施交易周期推算的CPI指数已经达到5.6%,老百姓也能感受到与生活相关的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突然逆转,但调控力度和弹性较上半年是否会有差异?信贷投放是趋松还是维紧?因此,7月信贷也在小心试探监管政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真实动向。
接近监管高层的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监管部门下半年会继续督促商业银行做好“两个加法、两个减法”,即未来信贷增长的两个拉动力量分别是小企业和涉农贷款,而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与对房地产相关贷款的清理规范则会坚定不移执行下去。他并称,“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的目标不会变”。
小心翼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公开分析称,现在实际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期,信贷在上半年冲高的过程中比往年偏紧张,但预计下半年与去年同期及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将偏宽松。
本刊记者通过业内多渠道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21家主要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3742亿元。这意味着今年7月较去年同期信贷投放有所增长,节奏基本实现了货币和监管当局所寄望的“削峰填谷、均衡投放”。21家主要商业银行,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和邮储银行,是每月信贷投放的主力军。
同业交换数据显示,7月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约为2717亿元,而几家大行的座次重新恢复到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历史排序,规模最大的工行最为领先,不过,7月刚刚上市的农行信贷投放仍较激进,当月新增投放630亿元,从年初至今的新增投放为5100亿元,仅次于工行。
工行和建行的投放增量基本相当于年初设定全年总目标的三分之二,接近货币和监管当局年初设立全年四个季度分别按“3∶3∶2∶2”比例投放的节奏。而上市伊始的农行,由于面临较大盈利压力,近一两年的投放一直十分活跃。相形之下,受战略调整、资本金约束及调控指导等多重因素影响,去年投放量遥遥领先的中行,加大了调结构、防风险的力度,贷款投放趋于稳健。
一位大行高管透露,中小银行及城商行在7月的信贷增长相对主要银行较为强劲。究其因还是这些银行与当地经济更加密不可分,当地的监管部门也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压力,对中小银行的控制力度往往不及大型银行。
一些国有银行总行和地方分行的信贷负责人均证实,目前地方政府“抢先行动”,甚至对一些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提出了贷款投放“两个不低于”的目标,要求当年在当地的新增贷款规模和增速均不低于去年。“过去四大行主要面临股份制银行的竞争,如今已明显感到来自地方银行的冲击。”前述大行高管不无忧虑,不过他认为这种冲击只是局部性的。
在银行地方分支行层面,受访人士也不无忧虑,称总行当下大都在忙于完善风险控制,应付各种检查和审计,清理去年激进投放所带来的问题,因此“没有时间搞市场营销,贷款面临软约束”。一位大行地方分行行长介绍,“分支机构依然在奋不顾身地拼份额、拼占比。”
供求因素
一些银行界人士认为,影响下半年信贷投放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于资本市场走势。目前不乏观点认为,上证综指在2000多点迄今已经盘旋了四个月,如果宏观经济不会进一步恶化,市场积蓄的做多的力量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爆发,“一旦迎来上升通道,就意味着大量社会资金将会流入股市,从而导致信贷需求比较旺盛。”一位大行公司信贷部负责人称,届时银行储蓄存款、理财产品乃至投资于房市的资金,都会不约而同地涌向资本市场。他认为,目前也有迹象表明,目前一些企业资金可能已开始向股市流动。
他透露,过去股市向好时,一些央企的利润一半以上来自投资收益,“这就是利益驱动使然,比如,上半年商业银行的企业存款减少了1.7万亿元,四大行同比减少了1.3万亿元。”
不过,他进一步解释说,企业存款下滑也并非全部来自股市诱因,一是贷款企业加大了对自有资金的使用,去年发放的贷款普遍进入支用周期;二是国企为控制自身负债水平,对自有资金的使用量加大;三是实贷实付制度的落实,也使得贷转存的现象大幅减少,银行信用再造存款的功能有所下降。因此也造成了当下银行四处拉存款以保持贷存比的现象。
“由于下半年供给的增长相对有限,资金的供求矛盾或将有所放大。”前述公司部负责人表示,不确定性有增无减。
“如果8月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也不排除政府会因为担心信心受挫,而适当允许贷款规模有所突破,但幅度会比较有限。”上述大行高管如是说。
7月初,银信合作的暂时全面叫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银行体制内贷款的需求。另一位国有大行高管透露,当前信托理财余额约为2万亿元,其中增量多为项目融资,募集资金大都投向了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以及一些高能耗的制造业。“年内信贷需求压力或许可控,随着银信合作的全面叫停,明年将会凸显。因为很多项目都是短钱长用。”他说。
知情人士透露,因银信合作叫停而对银行信贷资金形成的需求中,预估工行规模最大,建行次之,中行与农行规模相当,后三者的总量与工行相当。
新动向
在地方政府的投资拉动、资本市场等因素影响信贷需求之外,还有一股值得关注的新生力量,即民间投资的复苏与回暖。
今年5月间,国务院正式发布“新36条”,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九大领域。银行界认为,如果说去年的投资基本上是政府投资拉动型的,民间投资仍在观望,那么在近期国务院新政的激励之下,民间投资是否会大举回暖,实现国退民进,非常值得关注,也考验着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
“沿海地区的政策效应已经凸显,长三角地区的一些主要银行的企业存款都在减少,说明企业家已经将自有资金开始用于投资。”上述大行高管表示,民间投资如能走向欣欣向荣,将增加对银行信贷的配套需求,但因为银行的“惯性思维”,料短期内冲击不大。
尽管监管机构明确提出增量和增幅均不低于去年,但银行业的实际贷款仍不足以支撑小企业的需求。在一些银行,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即涉农贷款和小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2009年的增量,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但市场仍有较为旺盛的需求。在另外一些银行,由于缺乏与对中小企业贷款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银行从业人员对风险较高的小企业或民营企业退避三舍。
“见到国企就闭着眼睛画圈同意,见到民企或者小企业就置若罔闻,因为要签字,谁都怕担责任。”农行某地方分行的行长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