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喜旺又一次来到河南广播电视发射塔(以下简称发射塔)工地视察,这是2010年11月19日中午,他在工地板房食堂就餐,糊涂面条、蒸南瓜。匆匆吃完,转头去找工程师方保禄说事儿。
五年零十个月,这个工地朱喜旺来了无数次,他是省广播电视发射台台长,还有个身份是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工程办主任。
如果说省委、省政府、省广电局是发射塔的缔造者,那么朱喜旺就是亲手“扶”起高塔的那个人。
388米、2.2万吨钢材、世界全钢结构第一高塔;大型构件160多个,小型构件10多万个,660300个螺栓……朱喜旺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世界上最复杂的钢构“拼图”。
通向钢塔的道路布满荆棘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前,作为现场施工的总指挥,提及发射塔这个话题,朱喜旺从来不对媒体多说一句话。
内心的巨大压力,已经让他习惯于“少说话,多做事”,一块石头压在胸口就让人闷不过气,何况是一座388米的高塔。
省“十一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省广电局“双新战略”重要工程之一,戴在发射塔头顶的“帽子”相当有分量。2005年1月,朱喜旺上任工程办主任时,欣喜与压力交织。
这个喜欢挑战,曾在南开大学运动会获得短跑季军的中年人,早就对自己的体育生涯不抱任何幻想,现在,388米的世界第一钢塔,就是他的比赛。“省委、省政府、省广电局党组如此重视的一个大工程,交给我现场负责,肩上担子太重了。”朱喜旺为了这份信任,五年零十个月,做好一件事——安全无误竖起这座钢塔。“这不是一座简单的塔。”朱喜旺的第一感觉就是:通向它的道路布满荆棘。
施工难度大于“鸟巢”
“荆棘”首先来自发射塔独特的设计。作为中原又一地标性建筑,它的设计“不走寻常路”。
诸多国内顶尖高手云集中原,“头脑风暴”为发射塔献策献力。其中有东方明珠塔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东方明珠塔施工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克明;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禄如……最后,确定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高耸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内钢结构顶尖专家马人乐为总设计师。
这是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钢塔,它的结构形态取“鼎立中原”、“五福绽放”之意。塔楼共高12层,地面4层为一个“大圆鼎”,顶部是一朵绽放的“梅花”,5组共10根巨大的钢柱,呈双曲抛物线状挺拔向上,托起5个巨大的“梅花瓣”。
这是一座世界上再破纪录的钢塔,塔楼高268米,顶部桅杆天线高达120米,总高度为388米,比全钢结构世界第一高的乌克兰基辅电视塔高8米,比法国埃菲尔铁塔高64米。“不走寻常路”、“绝无仅有”和“再破纪录”,决定了它的施工难度也将超乎想象。当年“揉出”北京奥运会“鸟巢”的钢结构企业,在此次竞标中落选。
毕竟,这是目前中原的新高度,由2.2万吨钢构件交织而成的美丽弧线,既是呈现独特设计风格的美学元素,又是支持主体建筑的骨架;毕竟,纵横交错的钢结构,既是发射塔最华彩的部分,也顶着世界最高的头衔。
世界上最复杂的钢构“拼图”
发射塔施工分三大步骤:地下桩基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建筑内外装修与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而钢结构施工,属于技术上最艰难的部分。
一个名叫“青岛东方铁塔”的企业,不声不响地承担了钢结构的加工制作和施工安装任务。换句话说,他们揉出了发射塔的骨架。“知道公司中标后,我只高兴了5秒钟。”“青岛东方铁塔”的姜瑞宽说。而后,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
首先是主体钢构件——就是被郑州市民亲切称呼为“麻花”的部分,采用的是“桉叶糖”设计,它的横截面就像是一个被磨圆角的等边三角形。
这样的设计,保证了整个结构很强的受压程度和刚度,但也给施工增加了想象不到的难度。用姜瑞宽的话说:“身高68.5米的'鸟巢’钢结构,跟388米的发射塔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跟钢铁打交道多年的姜瑞宽,是个实在人,他丝毫不掩饰拿到设计图纸后的紧张心情,大构件160多个,小构件以10万计,他要带领团队,完成世界上最复杂的钢构“拼图”。
最重构件近40吨,160多个大构件“长相”各异
发射塔之所以难,正是其设计风格所决定的。所有的钢构件几乎都是弯扭的,正如树上没有同样形状的叶子,所有钢构件的形状全部不同……
也就是说,160多个撑起钢结构主体的大构件,不可能用一个模子“刻”出来,厂房里现有的模具一个都不能用,全都得重新做。
可新问题马上来了,因为发射塔工程结构独特,连接形式复杂多样,目前国内没有任何软件能完成如此结构的构件在空间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数据计算。
如果计算不精确,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构件的偏差,就能影响到整座塔的垂直度和受力面。因为这些构件,大的近40吨,小的也有五六吨重。
对于发射塔钢骨的制作,有两套方案摆在面前。
一套是传统方案,可很快就被推翻了,因为对于现有软件,计算如此复杂的数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套需要采用新技术,可用什么新技术,大家心里都没底。
困境出能人,既然现有软件不能解决问题,技术人员将两种计算软件拼合,进行二次开发,将构件数据由空间坐标转化为平面坐标,实现了构件精确尺寸的可控性。
安装方法创新:140吨X节点被“一分为四”
设计图纸上,5组10根巨大“桉叶糖”钢柱盘旋向上,在空中交会成“X”形,“X”共有5层,每层5个。这个华丽的“X”是钢结构的一大看点,但在发射塔工地现场负责人方保禄看来,也是最难的难点:一是制作难,二是吊装难。
咋办?方保禄想到了化整为零。把“X”剖成4片,使每片的重量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新问题不断涌来,化整为零,拼接后的“X”能否不变形,能像整体那样稳固和承重吗?朱喜旺晚上开始失眠。
一起煎熬的还有姜瑞宽,第一次拼接试验失败了,做出的“X”误差达几厘米,螺栓拴不上。而按标准,误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以内。
400多名焊工中挑出60名精英,分成两组,不分昼夜连轴转,累了就睡,醒了就干,15天15夜后,第一个“X”终于成功合龙了,姜瑞宽跑着向公司董事长报喜时,脸上的笑容比焊花还灿烂。
董事长破天荒请工人吃饭,朱喜旺专门从郑州赶到青岛庆祝,最大的难题解决了。
66万个螺栓拴紧钢塔
“鸟巢”的钢结构,是工人焊接的,而发射塔的钢结构,是用螺栓拴起的。这中间的区别就在于,焊接的误差可以较大,而拴接的误差必须精确,否则,螺栓是对接不住的。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工程办常务副主任冀殿说,技术人员对建成后的整座塔做过一个测量,垂直度误差仅为十万分之三,而标准允许误差为两千分之一,实际误差比允许误差缩小16倍。
对于一个高达388米的钢塔,垂直度就是它的生命,如果偏差稍大,受力不均,塔体就会倾斜,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而用螺栓拴接,整个工程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只要一个螺栓偏差了,整个建筑也就动摇了。
660300个螺栓,安装准确率达99.98%以上。这一切,基于技术人员缜密的计算和施工人员精确的安装。
无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钢构拼图”,长相各异的160多个构件,还是“X”节点,都属于厂房里的博弈。而把这些原件准确无误地在施工现场组成一个钢塔整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高速电梯安装之前,抵达268米塔楼顶的唯一途径就是自己的双脚,上下近3个小时,用脚无数遍丈量发射塔高度的,是朱喜旺、冀殿、田大建、方保禄、王红德、黄蓬阳……
在朱喜旺眼里,发射塔是一道复杂的数学考题,它的算法不是“累加”,而是“连乘”,也就是说,如果工程质量、安全中的某一环结果为“0”,那么最终的得分只能是“0”。
这道考题考验着参与工程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在施工现场,从地下桩基、到空中坐标,到各种安全实验……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失误,高塔不容许存在短板。
390根桩基扎进43米地底
现场施工负责人方保禄清楚地记得,发射塔工程是2006年12月27日打下第一桩,直到2007年7月,地面施工才开始。
那中间的7个月,工程人员都干啥去了?答案是,地下作业。
那么啥样的地下作业,需要一干半年多?答案是,把390根桩基,扎在43米深的地底。
听起来就费劲,但这是必须的。在工程人员看来,388米的高塔,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所谓“树大招风”。
方保禄打了个比方,刮大风时,树越高树冠越大,越容易被风连根拔起。超高建筑也一样,害怕大风,必须要有“抗拔力”。
此外,整座高塔为全钢结构,再加上其他装修材料,自重庞大,必须要有牢固的根基,才能承受如此重量。
抗拔和承重问题如何解决?给高塔建造深厚的根基。这些根基就是390根桩基,直径1到1.2米。
打桩前,技术人员专门做了实验,高塔地下40多米处才是石英岩层,术语叫“持力层”,而这些桩基必须深入岩石不小于50厘米。
打桩前的准备工作繁重而琐碎,而其实,真正留给的打桩时间只有23天。直到现在,那23天的焦灼都深印在朱喜旺的脑海,巨大压力下,奇迹被创造出来,工程人员居然提前3天完工,而且几乎全都是A类桩,只有2个B类桩,其实C类桩就算合格。
找到空中唯一坐标
工期一天天加紧,张建国作为甲方代表,被派驻到青岛,负责催要钢构件。
钢构件运来了,却不能立即安装,麻烦来了。
麻烦来自“桉叶糖”钢柱独特的设计,它是中空的,设计图纸的坐标在中心位置,而这个中心位置,在实际上其实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工人们安装,必须根据中心坐标,找到精确的安装坐标。
每个安装坐标,有且仅有一个准确位置,更麻烦的是,它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位于数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三维空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问题是,支点在哪儿?问上帝是不靠谱的,在聪明人眼里,办法总比困难多。
很快,一位现场施工的工程师利用全站仪,精确计算出每个安装点的坐标。不过此时,麻烦并未解除。精准的计算只存在图纸上,但大自然会欺骗人类的眼睛。
这其实是一个物理现象——光压效应,简单来说,光粒子是有质量的,对照射面撞击从而产生压力,此时测量出来的数据是失真的。虽然光压效应影响非常小,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千万个失真的数据叠加起来,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解决问题的是个“笨”办法,既然有光压效应,那么就赶在每天太阳出来之前,利用东方那点“鱼肚白”来测量,每天,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用不同仪器、不同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再经三方核对。
在“聪明”与“笨拙”之间,精准就是这样诞生的。
小塔吊拆掉大塔吊
发射塔之所以称为全钢结构,不仅是因为外面的5组钢柱支撑,里面有个核心筒也是钢结构,10根大钢柱围成一个筒,半径7米,从地面直通268米塔楼。
现在的核心筒里,有4部高速电梯,1部消防步梯,强电井、弱电井、水井、风井、馈线井等设备,是整个塔楼的核心区。
你不知道,在整座塔楼的安装过程中,核心筒也起着“核心”作用。
那时,核心筒里“盛”的是一个巨大的塔吊,就是这个塔吊,吊起钢塔所有大小构件,完成安装。
但有个问题是,268米塔楼合龙后,上面120米桅杆天线如何安装?要知道,桅杆天线设置的位置,就在塔楼顶对照核心筒的位置,而这里,正是大塔吊露出的“头部”,而且,塔楼完工后,大塔吊是要被拆除的,谁能把这个庞然大物从核心筒里“拽”出来卸掉呢?
工程人员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在268米塔楼顶,再安装一个小塔吊,这个小塔吊有俩优势,一可以安装桅杆天线,二可以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拆卸核心筒里的大塔吊。用“小牛”拉“大车”,照样拉得精彩。
最后一段桅杆吊装成功,热泪盈眶
2009年6月5日,发射塔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时刻,塔楼顶部的最后一段桅杆天线就要吊装了。
这一天等待许久,这一天需要点运气。
因为在388米的高度吊装钢构件,不仅需要事先精确的计算、测量和准备,还需要一个“窗口时间”——在这个高度上没有风的时间。
那一刻,所有人仰起头,屏住呼吸,看系着红绸子的桅杆天线缓缓上升,准确无误稳稳落在388米的高度。
朱喜旺眼里含着泪,拿起手机,给省广电局局长赵景春发了条短信:“赵局长,发射塔388米最后一段钢结构吊装完成,向您报告。”这个短信,他等了4年零5个月,终于敢发出去了。
整个人群欢呼起来,工程办所有人眼含热泪,工地上破天荒地放起了鞭炮。
世界钢塔的新高度,垂直度误差仅为十万分之三,66万个螺栓精准率达到99.98%,桅杆顶部摇摆度仅为5到6厘米,整个工程无一起伤亡事件……所有的焦灼,所有的纠结,而今都是浮云。
能抗12级大风,8级地震
这么高的塔,要是遇到大风和地震该咋办,它够结实吗?
够不够结实,谁说了都不算,科学实验说了算。这其中,有趣的要数风洞实验和抗震实验。
这里普及一个知识。高耸建筑,在风作用下会产生一种漩涡而形成脉动效应,这便是风振效应,它会使建筑物受力条件变得非常复杂。
工程师必须想办法保护钢塔。把震动限制在安全范围内。工程办专门制作了一个价值10多万元的钢塔模型,到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风洞实验。没问题,它现在能抵抗12级大风。
而且,工程人员还挖了4个120米深井,进行地下爆破,把“地震”波形提供给实验室,做了三维振动台模拟抗震实验,8级地震震不垮它。
防腐创新,用不着“埃菲尔铁塔”的刷漆工
钢结构裸露在高空中,需要防腐处理。如若不然,钢结构就会变丑。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每隔7年就要被刷上300吨漆。
现在防腐处理手段一般采取的是热镀锌。热镀锌光洁明亮,但也有个缺陷,被氧化后容易变色,让钢结构顿失神采。
这就需要再加上一层氟碳漆,但问题是,钢结构镀锌后,变得非常光滑,附着度不够,无法再涂漆。
工程人员不甘心,这可是牵涉到钢塔“美丽容颜”的大事儿,于是找到天津大学高分子新材料实验室,一定要科研攻关。
终于,热镀锌上涂氟碳漆不再是难题,这项技术开国内先河。朱喜旺说,发射塔不必像埃菲尔铁塔一样,专门养一帮刷漆工,这种新技术,保证使用26年,光洁度仅会下降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