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报道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记录。
这也是自2008年7月上涨6.3%之后,中国28个月以来CPI创下的最高涨幅。
专家指出,物价上涨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不再单一由供需关系决定。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对物价回调将产生明显影响,但抑制通胀不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菜跌粮涨 CPI破“5”
数据显示,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推高CPI“破5”的第一推手。在CPI的八大类构成当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7%,比10月份高出1.6个百分点,再次稳居CPI八大类构成中涨幅第一。
而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政府近期密集出台的调控措施影响下,蔬菜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商务部持续跟踪的18种蔬菜价格自11月份开始几乎全部出现了回落。
“青菜现在7毛钱就能买到,茼蒿菜也只要2块5一斤,比过去便宜了不少。”在上海浦东樱花路菜市场买菜的杨阿姨说。
但食品价格上涨态势并未得到扭转,包括粮食、食用油、肉、蛋等在内的其他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记者在上海莘庄联华超市看到,鸡蛋卖4.8元一斤,比上月又涨了五六角;苹果批发价从10月29日的6.31元/公斤上涨至12月3日的7.02元/公斤。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认为粮价上涨值得关注。“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已引起价格上涨因素的扩散,工业产品的价格(PPI)也出现加速上涨苗头。从以往经验看,随着涨价因素从农产品向食品制成品和非食品的扩散,加上PPI向CPI的传导作用显现,CPI可能会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也认为,非食品价格的跳涨也是11月物价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未来除了继续维持现有的食品价格调控机制以外,还需要在非食品领域加强调控管理,抑制物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超过5%的单月CPI同比涨幅,已经达到了一个温和通胀的水平。预计2011年全年CPI都会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
CPI年内或已见顶 结构性变化显现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虽然近期物价仍存在短期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食品通胀压力,但随着翘尾因素的消失、政府价格干预措施的逐步实施,年内通胀压力或已见顶,12月CPI将平稳回落。
商务部数据显示,11月29日至12月5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下降5.4%;而同期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价格下降0.1%。食品价格干预的实施有效地压制了物价上涨。
新华·银联中国银行卡消费信心指数(BCCI)亦显示,价格调控政策的集中出台缓解了持卡人对物价持续上涨的担忧,导致11月BCCI小幅回升。
但专家同时指出,导致我国通胀产生的因素已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从单一的供需拉动型通胀转换为供需拉动、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胀交织推动。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此间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流动性都出现过剩,而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无疑会助推全球的通胀水平。在主要盯住美元汇率政策的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中国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物价。
闫伟认为,目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由前期的供求关系不平衡逐步转向成本推动型上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运输、储藏、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农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成本成为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因素。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看来,处于高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中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一过程。
抑制通胀不仅是攻坚战 更是持久战
就在11月CPI数据公布的前夜,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流动性过剩、控制通胀成为当前货币政策主要调控目标。
此前,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组合拳”已经频频出击。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16条”,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财政部、民政部着手研究对低收入家庭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农业部力争抓好冬季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工商总局要求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补贴、限价等措施,为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减负。
“抑制通货膨胀不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闫伟说,“这需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致性,把回收流动性和防止通胀放在政策调控的首要位置。”
陆志明认为,除了继续出台综合性的通胀治理政策,管理层还应合理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货币通胀预期管理。尤其是在2011年上半年,如果国际游资流入加速、通胀压力仍维持高位,应尽早采取有力的货币政策转变通胀预期,尽量缩小负利率的程度,降低其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