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到自主创新,太钢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发展道路,坚持自主创新才是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本。目前,太钢已经形成以市场、客户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两翼,以创新工程技术、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基础,加快构建创新文化、创新体系机制、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链,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内在驱动力。
太钢,中国特殊钢基地,钢产量占世界不锈钢市场10%,国内市场30%。近年来,太钢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抢占了行业制高点,成为山西大型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然而,我们在瞩目成绩的同时,更期望探求其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方法路径,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为山西乃至全国大型企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从拿来主义到自主创新
2009年,太钢生产不锈钢248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013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然而,几年前太钢还面临着产品多而散、竞争力不强,不锈钢产量低,质量、技术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尴尬局面。
“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变化,持续不断地推动自主创新,进行自主研发,迅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太钢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谈及太钢跨越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集团董事长李晓波表示:“创新产生核心技术,依靠核心技术生产出高质量产品,高质量产品造就了企业品牌,品牌的树立才能为企业腾飞插上翅膀。”
然而,太钢的自主创新之路并不是一路坦途。最初他们运用了拿来主义,把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作为加速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移植来的先进工艺技术转化为企业内生的创新能力。但花钱买不来核心竞争力,长久扮演模仿者和操刀手的滋味并不好受。
从外面“拿来”之后,太钢就将重点放在树立自己的品牌上。围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围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在不锈钢上下大功夫,着力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不锈钢新产品和其他特钢产品,精心经营出一大批市场占有率数一数二的拳头产品。
从创新到自主创新,太钢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发展道路,坚持自主创新才是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本。目前,太钢已经形成以市场、客户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两翼,以创新工程技术、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基础,加快构建创新文化、创新体系机制、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链,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内在驱动力。
多措并举,让自主创新成为习惯
“科研人员的春天到了。”回忆起2004年领奖时的发言,现任太钢技术中心知识管理室主任李慧峰依然记忆犹新。“当年,共有10个人获奖,每人10万元,极大激发了我们干事业的积极性。”
在他看来,太钢创新能力的迸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机制的建立、创新文化的营造、创新平台的搭建共同构建起太钢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机制和氛围。
“在创新激励机制建设上,太钢实施了SBU、课题首席负责人公开竞聘、命题承包等一系列措施,坚持按贡献参与分配,推动科技成果价值化。每年都在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科技奖,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李慧峰告诉记者。
文化建设上,太钢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理念,尊重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力,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通过持续实施“515”人才战略(培养50名优秀管理人才、100名优秀科技人才、500名优秀操作人才),打通科技人员成长的通道,形成了以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支科研人才队伍。
“2001年以来,太钢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都保持在5%左右。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理化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16个科研实验室、1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李慧峰说。目前,太钢已经形成了4个政府创新平台,并先后承担了“863”、“973”等34项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攻关计划项目。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如今,太钢技术中心作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已成为世界不锈钢技术研发的重镇。2009年,在全国57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总排名第二,位居行业第一。从最尖端的超前性研究力量,到最基层的生产技术创新队伍,共同构建起了太钢全新的创新“金字塔”。
自主创新仍需努力
一系列举措下,太钢在短短几年间形成了产、学、研、客户等要素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快速拥有七百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其中近百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太钢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必须改变传统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传统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纯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不可避免地造成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两张皮”现象。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能够坚持市场导向,减少中间环节,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效益的最大化。
但从目前来看,企业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方面的能力还不强,跟踪性、模仿性的创新居多,前瞻性、基础性的创新比较欠缺。“希望国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规划和相关的政策机制,特别是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高新和实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李晓波表示。
瓶颈找到后,太钢未来发展思路确立:加强原始创新,努力成为“领跑者”和“创造者”;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造就一批世界不锈钢、冷轧硅钢等领域的拔尖人才;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加强基础性研究;加强低碳经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设计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创新,面向市场,进一步开展制造过程工艺技术质量难题攻关;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在炉料结构优化、能耗等各项成本降低中的突出作用,推进全面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胆气、更主动的姿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做强主业、多元发展、延伸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秉承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的期望,我们期待着太钢在自主创新方面实现更加精彩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