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2010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进入会场前,一条新闻引起了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的注意。
美联储12月21日宣布,决定延长与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等西方五大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此举旨在向相关金融机构提供所需的美元资金,以缓解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压力,也意味着欧债危机远未结束。
“明年1、2月份应高度关注欧洲主权债务,大量债务在那个时候到期,欧洲将面临新一轮考验。”陈德铭说。
陈德铭表示,2011年既要看到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带来的积极变化,又要充分认识到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世界经济增长向良性循环转变还面临不少挑战。
陈德铭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由于私人部门需求不振,刺激政策支撑力度和有效性减弱,主权债务和金融体系风险远未消除,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有所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同时许多结构性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矛盾和摩擦可能进一步上升。
外贸:顺差占GDP比重继续降低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介绍“十二五”商务发展总体思路时,陈德铭表示,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在稳定出口增长、保持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更加重视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峰值的11%,此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外需拉动转向内外需同时拉动,2008年、2009年顺差占GDP比重开始呈逐步下降态势。
前不久,央行副行长易纲曾公开表示,中国正在制定相关政策,计划用3-5年时间将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5.8%降至4%。
不过,这一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由于进口增加,顺差减少,今年末进出口顺差大概控制在GDP的3.5%左右。”陈德铭表示,今年贸易顺差有望低于2009年的1900多亿美元水平。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看来,贸易顺差占GDP比重逐步下降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进步,如果采取一系列从汇率到结构改革的政策,最终可以把这一比重压在3%以下。
我国经济结构改变的另一个佐证是,外贸顺差在国际收支顺差中的比重也在逐渐降低。
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双顺差合计4419亿美元。其中,外贸顺差1960多亿,占比约44%。
陈德铭表示,以前外贸顺差占国际收支双顺差80%以上,后来逐渐下降至50%到60%,去年仅占44%,今年可能更低。
内贸:稳定市场成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商务系统工作将重点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陈德铭强调,在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部分农产品供应偏紧的形势下,保障供应对稳定通胀预期、抑制投机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商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市场监测、储备商品投放、跨区调运和进出口调剂等工作切实做好。
据记者了解,商务部门正在修订《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暂行办法》,细化应急预案体系。
《暂行办法》将完善应急商品投放网络,建立应急商品调运机制,加强应急商品数据库企业承储商品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同时,增加肉糖等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适当增加重要商品储备种类,择机扩大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充实中央储备。
今年上半年,针对生猪价格持续大幅下跌,相关部委及时收储中央储备猪肉16万吨,促进了生猪价格合理回升。下半年,为了遏制部分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几部委联合投放10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分8批投放162万吨中央储备糖,同时进口原糖补国內缺口。
陈德铭强调,明年将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扩大进口问题,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在不压出口的前提下扩大进口,使贸易顺差更为平衡。
同时,针对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影响明显加大的新形势,对市场监测和调控体系要求也不断提高。
目前,商务部对全国市场运行监测样本企业近2.9万家,监测范围涵盖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重点流通企业;应急商品数据库重点联系企业超过1600家,涉及58个应急商品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