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8日,影响中国——第二届中国钢结构产业高峰论坛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论坛围绕“未来10年我国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和谐发展”这一中心议题,综观国内外市场,就怎样实现钢结构的三大核心价值、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港澳钢结构企业如何与内地企业合作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
主持人:钢结构行业包括设计与施工(制造、安装),为何设计是龙头?
杨叔庸:应把钢结构建筑造得更美。
沈祖炎院士认为,应该还钢结构建筑轻快好省的面貌,我认为可以再加一个美。因为钢结构本身具有其他几种结构所不具备的轻巧这一特点,因此钢结构完全可以做得很美。综观钢结构发展史,可以说经典的钢结构建筑没有一个不给人审美的享受。所以我觉得除了强调用钢量以外,评价钢结构的好坏也应该考虑钢结构美不美。
设计建造出轻快好省美的建筑,结构工程师应具备以下四要素:第一要有关注结构美的意识,不能只看用钢量一个指标;第二,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第三,要与建筑师多沟通;第四,要尽可能用三维技术显示设计效果,审视结构是否美观。
同时,还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尽量采用新型结构;结构形式构件类型尽量统一;构件的布置注意韵律感;注意杆件布置地均匀和美观;疏密和构件跨度的比例适当。
钢结构建筑应表现出建筑美,表现出构造美。建筑师的灵感是从自然中得到的灵感,如西班牙的工程师、结构师卡拉特·拉瓦,他的作品无一不是其瞬间灵感的自然表达。卡拉特·拉瓦是建筑学出身的结构博士,他对结构的力学性能有透彻的理解,同时又对建筑的形式美有很深的造诣,只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希望我国也能早日培养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主持人:怎样才能实现钢结构的三大核心价值:最轻的结构、最短的工期和最好的延性?
王仕统:精心设计最重要。
目前,国内某些钢结构奖项强调用钢量的吨位,使人误认为用钢量越多的钢结构建筑越好,这与钢结构固有的核心价值最轻的结构是相违背的。因此,在这里,我再次特别强调结构方案合理、施工方便(含涂装)、结构轻量化、结点小型化以及简洁的构件布局。
因为设计与施工的标准是不同的,设计遵循的是结构哲理少费多用,并要考虑施工方便;而施工的优良是质量、精度、工法的体现。就目前来说,设计不合理已经造成了设计水平越低、施工水平就越高的现状。因此,要实现钢结构的三大核心价值,我认为,精心设计最重要。
钢结构行业包括设计与施工(制造与安装),设计是龙头。我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精心设计的四大步骤:结构方案、截面高度、结构布局、结点构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选择结构方案,如果方案选错了,优化无大用。众所周知,选择篮球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的标准是不同的,选择高个子的姚明当篮球运动员是正确的,如果选姚明去当举重运动员,怎么优化培养也是浪费时间,因为重压之下都会屈曲失效,这就是举重运动员为什么个子都不高的原因。此外,结构方案选对后还要正确选择结构截面高度,否则也会产生笨重、不“健康”的钢结构。譬如,某机场预应力钢桁架,跨度仅45.6米,选用弯矩结构方案是正确的,但是桁架截面高度却选择了8米,跨度和高度比例严重失调。我认为,合理的截面高度有3米就足够了。
主持人:2001年原建设部发布了《钢结构产业化技术导则》。10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钢结构住宅科研课题已达40多批,试点工程不计其数,到目前为止,尚不能有效推广,存在何问题?
王明贵:钢结构住宅问题是住宅产业化的问题。
从2001年我国开始推行钢结构住宅,已经10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兴起呢?如果住宅产业化在我国大地上红红火火地兴起来了,那也表明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已经成熟了。住宅产业化是一个国家建筑生产方式的一种转变,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一致呼吁生产方式的转变,住宅产业化就是住宅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两方面的互动,一是政府的推动,二是企业的参与。
从政府方面来说,从住建部到各省区市,都有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他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都在推广住宅产业化,给了很多政策。首先体现在对标准建设的重视,我主编的《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今年4月份脱稿呈报,5月份就批了下来,这说明政府对住宅产业化是非常重视的。
另外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参与。这几年,企业确实参与很多,现在企业已经意识到一个企业是实现不了住宅产业化的,必须把相关企业联合起来,以项目为平台,把住宅相关企业(研发、建材、加工等)链接起来,形成产业链,在项目平台上完成住宅产业化配套集成,实现产业间、企业间的有序生产和多赢的利益共同体,在项目上发展和完善,最终以房屋为产品,形成企业品牌。
目前,我国的住宅产业化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混凝土住宅产业化,二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缺少标准,标准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标准规范,技术规范,二是住宅的模塑标准问题。住宅产业化是工厂化生产、现场化装配。工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住宅产业化是社会分工协作,要靠标准来统一。建筑标准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在实际建设中率先探索。
主持人:目前,在钢结构产业方面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哪些差距?
邹鲁健:设计技术水平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主要区别是管理机制的不同。钢结构产业是引领未来的先进技术行业,产品设计技术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研发方面有更大投入,这就要靠企业的实力。
如果我们已将专项设计资质颁发给钢结构制造企业,这就跟设计院产生了矛盾。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引进日本的相关机制,具体细节中日双方协会正在讨论。
第二个主要差距是优质钢材质量的差距。目前虽然我们产钢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优质钢与国际的钢产量相比相去甚远。比如我们公司承接的一个国外工程,对方明确告诉我们不能用中国的钢材。我说没道理,材质符合你的条件,为什么不可以?他就是不答应,一定要用指定国家生产的。
既然他对我们的优质钢提出质疑,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未来10年,我们的企业在研发经费上,我们的国家在大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政策导向、利税等方面将给予关注……我们相信,未来10年,我们一定能全方位克服目前的弊端,引进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高附加值的钢构制造,让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应该获得的利润,而且从利润中拿出足额的比例投入人才的培养。
未来的10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努力练好内功,迎接挑战!
主持人:港澳钢结构企业如何与内地企业合作?
钟国辉:应尽快培养出自己的钢结构设计大师。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中港澳3家协会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困扰3家协会的一些现实问题,促进港澳地区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更好地把我国钢结构推向世界。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实行的钢结构行业标准与世界其他国家通行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我国钢材已经打入澳大利亚市场,但是由于我国钢材的规格与澳大利亚所要求的规格不同,澳大利亚如果使用我国的钢材就必须进行再加工,对我国钢材的销售产生了很大影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简单,澳大利亚的设计师不接受我国的钢结构标准,因此对我国的钢材产生不信任。实际上,我国钢材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
中港澳三方合作的目的就是把我国的标准向全世界进行推广,但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结构设计大师,且外国的设计师在设计钢结构建筑时很少会考虑到以我国的钢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加快钢结构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尽快培养出中国自己的钢结构设计大师,只有掌握了建筑设计的话语权,我国钢结构才会在世界钢结构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主持人:如何提高我国钢结构施工的整体水平,实现钢结构品牌科学化——绿色、低碳、环保?
王宏:珍惜发展机遇,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补充一句,钢结构施工的本质是什么,是安全。如果我们忽略安全问题,先美后实用,有点本末倒置。当然也不能一味停留在施工方面,应设计策划先行。下面我们转入正题,提高我国钢结构施工的整体水平,要“一加强、两拓展、三集成”,即加强作风建设,拓展产业链、拓展区域经营;集成资源、集成技术、集成管理。
拓展产业链,一方面要提高制作业务质量,扩大制作板块产能;一方面要以钢结构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挂牌为契机,不断提高科研和检测水平,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钢结构研发设计院和实验检测中心。
拓展区域经营,要优化市场布局,深度挖掘传统市场,加大力度开拓新兴战略市场。坚持合作共赢,促进企业从生产导向型向客户导向型转变。要干好在建工程,建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与社会美誉度。
实施资源集成,集成公司内部资源,加大安装单位与制作单位力度,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力度。集成社会资源,要扩大分供商的数量,保证其素质,加大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的力度。
实施技术集成,使自主创新成为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
实施管理集成,从全面预算管理到全面风险管理,再从全面风险管理到全员业绩考核管理,三者的集成,形成从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到结果考核的管理闭合链条。
主持人:中小钢结构企业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关于钢结构企业重组,强化研发和营销方面,对此有何看法?
武爱军:钢结构作为新兴产业在东莞得到了迅猛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东莞钢结构企业最为集中。这几年钢结构行业有了很大发展,新的钢构企业也不断出现,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发展战略。现在似乎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企业的不断涌现,江浙一带的大型企业的不断攻入,本土钢构企业该如何发展?往哪条路走?每个钢构企业家应该从战略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了。
二是本土企业与江浙一带企业的差距。我认为本土企业家比较务实,更看重今天,而江浙一带的同行更有海派精神和大手笔的气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注意到江浙一带钢构企业大都与高校有横向合作,比如共建研究所等,而我们没有;江浙一带已有两家同行上市,而我们没有;江浙一带钢构企业已大举进军广东市场,而我们并没有走出去。奥运的项目、亚运的项目,本土企业有几家参与?
三是企业定位。本土钢构企业大都是从轻型钢构发展起来的,目前也存在定位问题。到底是以轻钢为主?以重钢为主?还是混合型?目前几乎没有定位。有什么就做什么,根据市场需要走,自身缺乏很明确定位,本土企业家应该就企业定位多花些时间进行思考。
四是转型。有些企业正在酝酿从轻型钢构转向重钢,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本土企业家应当注意不是买了重钢设备就可以做重钢了,关键要有能够做重钢的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本土企业目前缺乏对员工的系统培训,有些工种甚至无证上岗。重钢需要很好的铆工和焊工,也需要有经验的工艺工程师,很多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准备好的。当你决定转型时,请慎重,多做一些技术性的准备。
五是眼界。建议本土企业家多出去走走,看看其他地区同行走过的路,获得一些启发,结合广东的实际,做好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在竞争加剧的今天持续成长,立于不败之地。
主持人:
叶浩文(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嘉宾简介:
钟国辉(香港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创会会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杨叔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中国钢协专家)
王仕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省空间结构学会理事长,中国钢协专家)
王宏(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省空间结构学会副理事长)
邹鲁健(厦门闽船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明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武爱军(东莞市金陵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莞市建筑金属结构行业协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