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政府成土地倒卖公司农民和农业成牺牲品
新浪财经讯12月27日消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日前在做客央视《面对面》节目时表示,目前国家一年卖地收入高达1.68万亿,但其中只有5%反馈农业,城市和物价的大发展其实是侵害民生,政府成了土地倒卖公司,而农民和农业成为牺牲品。
城市周围菜地正在大量减少
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CPI高达5.1%,创下两年多新高,而1至11月CPI同比上涨3.2%,也已超过年初设定的3%水平。而11月全国房价十城九涨,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较上月相比上涨0.82%。
面对物价和房价的持续上涨,虽然近期管理整顿运输环节和摊位费用减少了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菜篮子的问题,韩俊认为必须回到蔬菜的起点,即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去分析。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有不少城市对菜地的最低保有量做出要求,经测算,如果每个市民留足3.3厘的菜地,蔬菜供应就不会因过于短缺而涨价。但现实情况是,城市周围的菜地正在大量减少。
数据显示,从2002年的到2008年的6年时间里,北京市郊的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了40%以上,天津少了50%,上海少了20%。
土地出让金只有5%反哺农业
韩俊把稻田和菜地比作城市的肺,有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了肺,生态环境变差了,城市的发展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在巨额土地出让金的诱惑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屈从于短期的利益,在城市扩张中挤占农田。
韩俊介绍称,今年1至3季度,全国的土地出让金收益总计1.68万亿,在地方政府的整个财政预算收入估计能占到60%。“实际上在很多地方,政府成了一个卖地的一个大公司”。
而让韩俊担忧的是,这部分从农村土地获得的收益却大部分没用在农业上。“我看到一个最新的研究成果,卖地的这些钱,真正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只有5%左右。剩下的钱用来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开发区的建设,用于城市的发展。”
韩俊表示,目前国内现状是取之于地,用之于城,并非工业反哺农业,而是农业、农村来贴补城市。“当政府成了经营土地的大公司,很容易侵害民生。因为地价高了以后,政府的收入上去了,但整个经济发展的成本就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提高了。”
韩俊认为,作为政府,改善民生,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如果一个城市把房价搞得这么高,下一步再把这个蔬菜一些基本生活消费品的成本搞得这么高,老百姓怨声载道,还有什么和谐可言呢?”
应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土地利益
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家审计署每次对一些城市土地出让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都会发现管理不规范,没有按规定用于保障房建设和耕地开发的问题。韩俊认为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农业越来越薄弱,作为农民,也并没有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数据,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拿走大头,占40%到50%,城市政府拿走20%到30%,村级组织留下25%到30%,而最多,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5%到10%。
韩俊认为,现在总的来讲补偿标准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农民的眼里还是偏低,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农民的补偿就更低,实际上是压低了对农民的补偿换来了基础设施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他表示,土地是农民的一种财产权利,在征地问题上一定要树立这个概念,不能够用公权力去侵犯农民的私权利。“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因为按照市场价值对农民的土地进行补偿发展就受到影响了,应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土地的收益,增加农民的要素的收入,财产性收入等。”
土地是“沉睡资本”该开发利用
“中央反复强调城乡统筹,我觉得应该把城和乡要放在一个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韩俊指出,土地的增值收益应由全社会来共同分享,要让集体建设用地要跟国有土地要同地同价同权,就是说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但这需要健全系列的配套政策。
韩俊认为,从长远来看,农村发展最大的资源是土地,但土地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沉睡的资本。
他的观点是农村建设用地的存量如能得到开发利用,省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发展,土地开发经营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这个杠杆,可以撬动各种资金流向农村,这样就使得农村的面貌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改变。”
韩俊还认为在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中须符合以下条件,首先需符合用途管制,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规划,第二,节省出来的土地应应该最大限度地用于农村的发展,土地开发的收益也应最大限度地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用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新浪财经徐雯发自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