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迈开大步:松江泗泾、青浦华新、嘉定南翔等11个经适房基地建设如火如荼,预计上半年将有300多万平方米、4.8万多套经济适用住房可以销售供应;位于杨浦区新江湾城的新江湾尚景园和徐汇区华泾镇淀浦河南岸的馨宁公寓两处房源已接近竣工,今年可供应5000余套公共租赁住房。另外,记者昨天从市房管局获悉,年内,廉租住房和动迁安置住房也将分别有新举措、新进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上海已基本构建了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对城镇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主要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对城镇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主要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对存在阶段性住房困难的本市青年职工和引进人才、来沪务工人员及其他常住人口,主要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同时结合旧城区改造,定向供应动迁安置住房,改善拆迁区域内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目前,上海“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政策已对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居民和外来常住人口实现全覆盖。
廉租房准入继续放宽
政策亮点:上海自2000年起开展廉租住房制度试点,2001年底在全市推行。廉租住房制度实行集收入困难和居住困难为一体的“双困”准入机制。目前,本市廉租住房准入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已逐步形成。上海还采取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保障方式,努力提高实物配租比例。
今年目标:据市房管局介绍,将继续放宽廉租住房准入标准,扩大政策受益面,实现“应保尽保”;研究按照廉租对象的收入情况实施差别化的租金补贴方式;探索廉租实物配租与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的衔接机制,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增强实物配租房源的适配适用性,努力提高实物配租比例。
经适房受益面也将扩大
政策亮点:为建立和发展可持续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上海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试点时,上海对经适房的准入标准按照“先紧后松”的原则予以确定。建立以“共有产权”为核心的收益分配模式,是上海经适房制度的一大创新。上海一方面引导购房家庭在条件具备时退出住房保障,进入房地产市场改善居住条件。(下转第8版)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回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中的政策性补贴、配套建设资金等各种投入,压缩购房者的“边际利润”,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健康发展。
今年目标: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的11个经适房基地为:松江泗泾,青浦华新、徐泾,嘉定南翔、江桥,宝山顾村、共康,浦东三林、周浦、航头,闵行浦江。今年,上海将积极完成中心城区和部分郊区共13个区的申请供应工作,组织其它区(县)实施申请供应工作;在总结面上推开经验、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订进一步放宽申请准入标准的方案,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受益面;研究试行经济适用住房租赁、租售转换新机制;加快房源建设和供应力度,力争全年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500万平方米、约8万套,供应500万平方米、约8万套。
多渠道筹措公租房源
政策亮点:上海在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多个特点:供应对象不限本市户籍、不设收入线。主要以在本市有稳定就业、居住困难等作为申请条件,不设户籍和收入门槛,体现“保基本、广覆盖”的住房保障基本目标;采取“政府支持、机构运作”的管理模式,努力降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经营运行成本,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发展,支持发展一批公共租赁住房专业运营机构;租赁价格按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确定;房源主要布局在上下班交通便利、生活方便的区域。
今年目标:通过新建、改建、配建、转化、收储等多种渠道筹措公共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房)200万平方米、约4万套(间),供应50万平方米、约1万套(间);选择有条件的区开展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试点工作,并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为在全市面上推开创造条件;推动公共租赁住房专业运营机构的组建,积极探索拓宽公共租赁住房的投融资渠道。
建设就近回搬动迁安置房
政策亮点:上海自2002年启动建设动迁安置房,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定向供应旧区改造和市政重大工程项目的动迁居民。
在安置方式上,采取建设就近回搬安置住房和异地动迁安置住房等方式,以满足动迁居民的不同需求。在房型设计上,以中小户型为主,形成了“五七九”的房型特色:即套型建筑面积以70平方米左右2室1厅为主、适当配置50平方米左右1室1厅,少量配置90平方米左右3室1厅。在新项目规划选址上,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与城镇规划相结合,依托城镇比较完善商业、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设施,结合轨道交通等便捷公共交通,综合考虑在靠近中心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选址布局,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需要。
2008年至2010年,全市动迁安置房累计开工建设2180万平方米,竣工1820万平方米。
今年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动迁”和“市区分工协作,以区为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建设机制,加快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力争全年新开工建设动迁安置房800万平方米、约10万套,供应600万平方米、约7.5万套;继续完善和细化相关的配套政策,提升市政、交通和公建配套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各区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潜力,建设就近回搬动迁安置住房,满足动迁居民多元化安置选择。(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