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式微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1-1-19 10:47:51  兰格钢铁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新年刚过去两周,央行再度重拳出击,自从去年1月12日至今的12个月内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之达到了19%的超高水平,逼近该比率执行以来的最高水平。部分被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则要执行20%的标准。不过,笔者以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已经越来越逼近理论极限,且收效甚差。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史。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当时就按存款性质规定法定准备金率,储蓄存款40%,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到1985年,央行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给予银行系统更多的放贷空间。至今已经调整了38次,如今再次达到了接近20%的高水平。

    由于当前货币信贷环境依然十分宽松,因此可以预期年内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以上已成必然,不排除达到23%以上的极高水平。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过高的准备金率会让银行运营变得困难,加上这两年信贷投放过大,如果广义货币增速不能跟上,那么银行调控也就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现今,银监会对银行存贷比的要求是不得超过75%,即贷款比存款不得高于75%,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论上限是25%,否则银行将没有足够的存款支付贷款,进而制约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近期,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银行没法开门”的言论,也反映出超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让银行的整体经营发生变化。虽然广义货币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快速增长,但银行存贷比的压力依然十分巨大,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升的作用所致。问题的核心是,如果为了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并且还控制不住信贷海量的格局,那这样的货币调控成本就十分高昂。货币当局不可不评估政策的成本和收益。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数量型调控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海量货币的格局。现实也说明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并不好。过去一年中的六次上调,恰恰伴随的是新增贷款的飙升和广义货币的暴涨,带来的唯一效果是银行存贷比紧张,并未能达到调控的初始目标——遏制信贷飙升,控制流动性。

    在存款准备金率负面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流动性泛滥格局难消之际,笔者以为,动用价格型手段应该提上日程。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是助涨过去两年信贷井喷的最主要原因。随着我国CPI的不断高企,负利率状况持续恶化,借贷成本过于低廉,进一步提升基准利率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不加息,就难以逆转通胀预期,更不能阻遏资产泡沫的继续膨胀。

    时至今日,过去10年堆积起来的资产泡沫和可能出现的高通胀状况已经十分麻烦。而结束宽松货币政策,绝不是依赖数量型货币政策能够完成的。价格型货币政策才是宏观调控的最有效工具,笔者以为,不动用加息和升值等价格型政策,就不可能控制住通胀和泡沫。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式微
  •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式微
  • 存款准备金率调至新高 影响工程机械销售
  • 期市“忽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 存款准备金率调至新高 影响工程机械销售
  •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节前商品市场交投或大幅降温
  •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
  •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通胀压力或致再次加息
  • 央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
  • 央行或按月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