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将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0%。
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据黑龙江省工信委主任孙糰介绍,“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比“十五”末翻一番,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58万亿元,利税9000亿元,利润5850亿元,分别是“十五”的2.1倍、1.8倍和1.7倍。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由40户增加到100户,其中超50亿元企业由10户增加到20户。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是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显著特征。
孙糰告诉记者,黑龙江省轻工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17.86%提高到25%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将达到40%左右,比“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非公经济所占比重五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地方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55%、28%和29%,比“十五”末提高了21、16和23个百分点,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非公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是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
黑龙江省制定出台了《省政府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扶持政策,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达到59个,指导建立了26个公共服务平台,4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涵盖13个市(地)、农垦、82个县(区)及270个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体系。预计到2010年底,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可实现4900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5.3%提高到49%。
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累计投入扶持资金3亿多元,带动企业投资15亿多元,涌现了大庆油田、龙煤集团、哈飞、哈电机、哈药集团、蓝艺集团、中央红集团等一批国家级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企业。哈尔滨市已被国家列入“三网”融合第一批试点城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制定了《省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实施办法》和《黑龙江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将向更高目标冲刺
对于黑龙江省工业“十二五”如何发展,孙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工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年均增长30%,累计完成30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五年翻番。
结构调整升级实现新突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基本形成,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局部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非公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大企业大集团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体系,特色工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15年,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0%;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5户,超10亿元达到15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到20个。
企业自主创新达到新水平。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进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培育行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中心100家;开发重点新产品1000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产品100项;推进100个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创新驱动型企业100家。
信息化水平得到新提高。全省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城市和农村信息化服务更为便利,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重大突破,电子商务普遍开展,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得到大力发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息共享程度显著增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较快发展,重点骨干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一批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5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主要业务环节开展信息化应用。
工业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业节能法规、政策支持、监督管理和目标责任四大体系,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技术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5%。(中国工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