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本田在中国的销量为65万辆,超过了两家合资企业——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总计60万辆的产能规模。对于这个业绩,上任刚刚十个月的本田中国业务最高负责人仓石诚司还算满意。
但在业界看来,与大众中国192万辆、通用汽车235万辆、丰田的84.6万辆相比,本田年销售65万的数字并不算抢眼。要知道,12年前就已在广州设立整车合资企业的日本本田,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华经营质量最好的跨国汽车企业,雅阁、CR-V(等车型都曾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创出销售神话。如今,产能不足束缚了本田在中国的发展,就连本田社长伊东孝绅也坦承,在中国有些保守了。
去年4月,仓石诚司正式由东风本田总经理升任本田总部的中国本部长,负责本田在中国的业务运营。在过去的300天里,仓石诚司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让本田能够跟上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其中也包括因经济危机而延迟的工厂扩建项目。去年10月,东风本田第二工厂奠基,而广汽本田的产能也将扩建到48万辆的规模。
更为重要的是,仓石诚司启动了一项产品本地化的战略,今后本田将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全新的产品,"将以中国消费者的需要为开发主导,在中国采购零部件生产,并推广到全球"。
对于本田来说,这是一个迟到的项目,大众、通用都已推出了此类的车型,但"晚到"总比"不到"强。
神秘团队
今年1月,在位于北京东三环的本田中国总部,一个初期由六七个人组成的技术团队正式开始运行,他们的任务就是为本田新车型开发做前期准备。"他们办公室就在我身边,以便我能随时看到他们的工作进展",仓石诚司半开玩笑地说。
成立这个团队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本田理应有专为中国开发的产品。本田的每个新车型的研发,都有其针对的主导市场。但目前,本田在中国的热销车型中,雅阁是为美国市场开发的、飞度是为日本市场开发的、思迪则是针对泰国等东南亚市场。
虽然这些产品在中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从长远来看,是很难与大众、通用等专门针对中国开发的车型相比。最近两年,本田在中国推出的新车型——思铂睿、歌诗图都难言成功,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以CRV为例,这款车原本是为美国市场开发的。但是,目前CRV在中国的年销量已经达到14万辆,销量仅次于美国。因此,未来的新款CRV是不是也应该以中国市场为蓝本来开发?
于是,仓石诚司说服本田总部同意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新车型。这不同于广汽本田的理念品牌,那是隶属于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而仓石诚司要做的是本田品牌的全新车型。
仓石诚司透露说,在中国开发的车型,每年的销量要"最少不低于5万辆,最好能达到10万辆以上"才有意义。这些新车,并不仅仅是传统的三厢轿车,很可能会是全新类别的车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究中国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车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发"。
"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还不到考虑放在广汽本田还是东风本田生产的地步",仓石诚司否认了要"在广汽本田生产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大型SUV"的说法。他希望在2012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能够拿出有效的产品,展出这款新车的原型车。
向上突破
仓石诚司的另一大课题是如何让本田在中国向上突破。目前,广本和东本所生产的高端产品都遇到了挑战,而代表本田公司技术实力的高端品牌讴歌在中国的表现也是平平。
2010年,讴歌品牌在中国销量为5222辆,虽同比增长155%,但仍落后于英菲尼迪的1.1万辆,与雷克萨斯的5万余辆更是相距甚远。更为严重的是,讴歌品牌的主要销售都是由一款SUV车型MDX实现的,其产品数量明显要少于竞争对手。
仓石诚司认为,讴歌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品牌,车型设计更适合美国市场的需求,基本上都是3.5升、3.7升这样的大排量车型。但中国,大排量车型的消费税率很高,这对讴歌的销售影响很大。因此,到目前为止,讴歌品牌在中国的工作重点还是放在特约店开拓等基础建设上。
对于讴歌以后的发展,仓石诚司开出的药方仍是要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车型。"今后三年内,将投放3款全新车型,包括混合动力车型,同时也对现有车型进行技术改良",仓石诚司没有明确会不会推出小排量讴歌品牌车型,但他表示,"将会在讴歌各款车型上搭载本田最尖端的技术,将其打造成为大家喜爱的品牌。"2011年,讴歌的销售目标是7500辆,特约店从目前的34家扩展到50家店。
在本田品牌的进口车上,仓石诚司的重点放在了混合动力车上。"将在2012年把混合动力车型IN-SIGHT、CR-Z()通过进口导入中国市场",仓石诚司透露。
另据了解,本田已经把混合动力车作为在中国市场的一个机会点。混合动力版飞度等车型也将会陆续导入。
"第一步是进口销售,然后考虑本地化生产"。仓石诚司认为,"普通混合动力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如果中国政府能像欧美、日本政府给予混合动力车的优惠政策,将有助于其普及。"
"但即使没有优惠政策,我们也会积极引进混合动力车型。"仓石诚司的态度很明确。(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