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自给率提高 消费总量未超美国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1-3-1 8:34:01  兰格钢铁
    有关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能源第一消费大户的猜测,在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后,或暂时得以平息。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显示,中国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9%,达到32.5亿吨标准煤。若折算成标准油,中国201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22.75亿吨标准油。能源自给率达到92%,高于2009年的91.3%。

    美国的年度能源消费数据尚未公布,但由于去年前10月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不降反增,预计美国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仍高于中国。

    能耗大国的争论

    所谓标准煤,是使用标准煤的热值来涵盖其他包括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在内的各种能源量的通用换算指标。国际上通常用标准油作为这种换算指标。

    去年年中,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曾对外透露中美2009年能源消费的“预测数据”,并认为中国凭借当年消费22.65亿吨标准油,超越美国的21.7亿吨标准油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此论一出,引发各界关注和讨论。

    尽管中国政府随后用数据予以反驳,称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21.46亿吨标准油,少于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公布的美国当年能源消费总量23.82亿吨标准油。但国际能源署在其2010年年底发布的旗舰刊物《世界能源展望》中,依然保留了上述争议结论。

    目前,美国能源信息署尚未公布美国201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最新月度统计数据只截止到去年10月,但观察人士表示,从近几年美国能源消费趋势看,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应未超美国。

    从2007年开始,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去年前10月,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8.1亿亿BTU(BTU,英国热值单位,1BTU的热值约等于1.055千焦),约折合20.37亿吨标准油,3年来首次增长,同比增长3.3%。

    一般来说,每年最后两个月份都是美国的能源消费旺季,预计2010年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即使不能实现同比增长,也至少会与2009年持平。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23.82亿吨标准油,高于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中国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数据(约22.75亿吨标准油)。

    不过,一些能源专家表示,由于中国能源消费统计中并未包含农村地区的传统薪柴使用情况,导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比实际的能源消费总量数字要小。

    这也正是国际能源署去年公布中美能源消费数据后虽屡遭中国政府反驳,但最终坚持自己的数据的原因之一。该署总干事田中伸男去年年底来华期间,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一统计差异造成了4%~5%的误差。

    未带来灾难性影响

    从数据上看,尽管中国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都在刷新纪录,但“十一五”期间延续了“十五”末期开始同比增速递减趋势,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速正在逐步放缓。

    中国的能源消费同比增速在2004年冲上16.1%高位后逐步回落,2005年回落至10.6%,“十一五”也延续了这一趋势,五年间同比增速分别是9.6%、7.8%、4%、6.3%和5.9%。这其中,2008年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同比增速下挫较大。

    在能源消费总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中国的能源生产总量也在稳步增长,《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9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7%,创下“十一五”期间产量最高和增速最高两个纪录。

    以此计算,2010年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达到92%,高于2009年的91.3%。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之一,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对全球的能源供求平衡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这也就无怪乎国际能源署在去年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中特意辟出专章,专题论述“莫夸大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重要性”。

    《公报》还显示,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周日与网民互动时透露,“十一五”期间中国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19.1%,完成此前提出的“十一五”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左右的目标。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中国能源自给率提高 消费总量未超美国
  • 墨对中国无缝钢管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
  • 中国华粮物流集团松原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物流设施扩建项目
  • 2011中国钢结构市场深度分析报告
  •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机场综合楼建设项目
  • 中国保障房建设提速 未来5年新建3600万套
  • 中国移动广西通信信息产业园省级仓库工程
  • 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模具工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 中国锰价上升拉涨欧洲锰市
  • 解读: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