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苹果公司的新品iPad2亮相,再度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苹果于2010年10月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显示,iPad在7、8、9三个月中共售出419万台。苹果方面表示,若非供货能力不足,原本可以售出更多的iPad。
美国加州的苹果告急,却为万里之外的中国成都提供了一次良机。同样在2010年10月,iPad在成都的富士康工厂开始试产。
富士康集团投资长庄宏仁,用照片记录了富士康成都项目从开工到投产的全程变化,并在投产仪式上深深感慨:“成都项目76天建厂并投产,创造了富士康全球建厂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全球2/3以上的iPad将产自成都。”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富士康iPad项目曾被列为成都的“1号工程”,因而该项目落地成都的过程也未曾为外界所知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近一年的深入采访,才得以逐渐还原其中的关键节点。
升级密码:802001
2011年3月,成都市经信委,一份《成都市工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2011)》正在被反复修订,即将出炉——这将成为各个分管行业负责人未来一年的工作蓝图。
“重点从最早的801,到802,再到后来的803,恰恰体现了成都市政府发展IT产业的决策思路。”成都经信委相关人士说。
他所指的“801”、“802”等所有以“8”开头的编号,正是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份《目录》中的代号。
举个例子,牵动成都电子制造业界的富士康工厂,落实到这份目录上,就归属于编号为802001的项目,它代表着“平板显示器件(4.5代以上TFT-LCD、OLED、激光显示器件)及其关键件”。
这个看似不着边际的编号,最终成为一个牵动100亿美元投资的项目,根据成都市政府公布的数据,富士康成都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总产值将达2000多亿元,是四川全省此前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1.6倍。
更多的数字在更新着成都IT产业的版图:2010年底,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项目相继落户,据预计,到2011年10月将形成1亿台的电脑生产能力,占全球总产能的约20%,这意味着,全球生产的电脑每5台中就有1台“成都造”。
记者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成都在2010年共引进IT产业相关的“龙头带动型重大项目”8个,涉及投资总额达115.75亿美元。
和富士康成了“患难之交”
成都为何选择富士康?为何选择iPad?富士康又为何选择了成都?汤继强博士表示,上述问题的答案绝非偶然。
2009年10月,成都市与富士康经过5年“爱情长跑”,在西部博览会期间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当时宣布的富士康成都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包括液晶显示生产线、LED-TV、LCD模组、精密模具及3C数码产品卖场等多个项目。
尽管投资总额高达50亿美元,但其中并不包括终端产品的生产。而且,在签约之后,富士康成都项目进展缓慢。
2010年4月3日,苹果正式发售iPad,带来的震撼触动了政府和业界的决策者。5月23日~28日,一支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带队的访问团展开了“天府四川宝岛行”,和富士康的洽谈成为此次访问的重头戏。
“他们把高铁的椅子转过来对着坐,谈得非常热烈。”据四川省招商引资局副局长郑莉回忆,郭台铭陪同刘奇葆、李春城乘坐高铁,前往参观鸿海集团和奇美公司,并谈到了iPhone等苹果产品。
双方商谈正酣,却碰上了富士康“跳楼”事件,郭台铭急忙赶往深圳处理相关事宜。
5月26日是四川省和富士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日子,郭台铭不得不匆匆赶回台湾。当刘奇葆等人对他的辛苦奔波表示过意不去时,郭台铭提到了他和成都的另一个渊源: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他正准备和成都市长葛红林商谈投资项目的细节,却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打断,这一耽搁就是一年多,直到2009年10月才正式签约。
郭台铭说,虽然好事多磨,但正是因为如此,富士康和四川有了患难之交。
2010年6月,富士康深陷“跳楼”事件泥沼,四川省派出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医生前往深圳,帮助富士康处理危机。与此同时,成都市政府正式成立“富士康工作组”,由副市长谢瑞武任组长。他们的任务很明确:了解富士康的王牌产品是什么、哪些项目适合拿到成都做、郭台铭的想法是什么……
很快,工作组捕获到一个重要的信息:由于“跳楼”事件的影响,富士康加快了外移产业基地的步伐,并计划在几个月内将生产线从深圳分流到其他省份。
郭台铭向接踵而来的各地招商组抛出一个难题:20天内找到一个10万平方米的厂房、能容纳两万人的宿舍。
各地招商组火速展开搜索。有消息传出,河南郑州率先找到一处14万平方米的厂房。郑州最终胜出。
捕获iPad
成都招商组在沮丧之际,又捕获到另一个关键信息:针对iPad,郭台铭也有了扩大生产的想法。iPad当时虽然发售仅两个月,销量却爆发式增长。
“你们怎么不去搞这个?”富士康一名内部人士对成都的招商代表说。7月3日,葛红林再次带队前往深圳。
这一次,郭台铭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条件:要拿到iPad项目,初期由政府代建厂房,而且,要在三个月内建成数十万平方米的厂房,半年内厂房面积要扩充到170万平方米。除了面积,富士康还对厂房的高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协议都还没签就开始建厂房?”招商组不免担心。但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葛红林当即就向郭台铭表示:“三个月建好厂房没问题”,并坦然地在责任书上签字。对于葛红林痛快的答复,郭台铭仍心存疑虑。但在得知葛红林曾是上海钢铁研究所高级专家,并在上海五钢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任副总,是钢构厂房方面的权威时,郭台铭欣然拍板,敲定了成都项目厂房用地、地点、规模及预定投产日期。
事后,葛红林的一句话让招商组的成员们印象深刻:“iPad这个项目,上,有风险;但不上、坐等的话,风险更大!”
随后的一周,项目进展神速。
7月12日,富士康iPad项目的厂房建设在成都正式动土。
7月13日,名为“1号工程指挥部”的小组在成都成立,全面推进富士康iPad项目,甚至确立一个“五边”战略:边招商、边谈判、边施工、边招工、边投产。
7月14日,当刘奇葆和李春城率队前往深圳和郭台铭会谈时,终于传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富士康在成都的投资总额将超过100亿美元,相当于把2009年西博会签约的金额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在成都高新西区,一片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圈了起来,作为富士康厂房建设,还有15平方公里将作为生活配套用地进入建设范围。
7月22日,以富士康项目所在地为基础的4.68平方公里综合保税区进入申报流程。
同一时期,富士康在成都的三家子公司群康科技、鸿富锦科技和富泰宏科技相继注册成立。轰轰烈烈的招聘工作也同时展开。
2010年7月中的一天,郑莉又一次飞往深圳,刚到机场,就接到郭台铭的电话,他希望在成都附近找一些配套企业,急需铝挤压型材的供应商。郑莉一边乘车,一边往成都打电话,安排准备相关材料。40分钟后,一份料材送到了郭台铭手中,其中包括分布在成都附近的四家铝挤压型材厂的具体信息。
为了今后从容应对类似情况,“1号工程指挥部”随后成立了一个“配套产业链工作组”,专门为富士康梳理了数十个配套产业的材料。
征服苹果
虽然郭台铭已表示将把iPad生产项目放在成都,但该项目还差“临门一脚”——取得苹果的许可认证。
8月18日,苹果公司派出的审核团队来到成都,负责生产制造的副总裁丽塔拉尼亲自督阵。
苹果的“考官”们来到成都为富士康未来员工准备的宿舍,三栋公寓整齐挺拔,样板间布局合理、整洁有序。厂房的工地上,2000多名建筑工人正加班加点开工。
令“考官”们感到意外的是,陪同他们考察的成都政府官员手里就在使用iPad,并且操作熟练。走在成都的大街上,丽塔拉尼看到某家银行门口的电子屏上出现了iPad的字样。随行人员向她解释,电子屏上的信息大意是:参加**活动,赢取iPad大奖。这让苹果的“考官”们喜出望外,“原先他们对中国西部的这座城市知之甚少,现在体会到,'成都人是紧跟世界潮流的’。”
送走了苹果的“考官”,郑莉马不停蹄又赶到深圳,富士康内部一名人士悄悄地告诉她,“苹果已经同意在成都生产iPad了”。
郑莉连忙找郭台铭确认此消息,谁知没有得到正面回答,郭台铭笑道:“你不用去招商了,我现在成了成都最大的'招商局长’。你要做的,是给我把服务做好。我们现在上了同一趟火车,这趟火车要高速运转起来了!”
产业国际化带来城市国际化
“产业不国际化,一座城市怎么国际化?”汤继强如此总结富士康iPad项目对成都IT产业的意义。“富士康iPad项目落地,为成都IT产业提供了一个在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中跨越发展的绝佳机遇,是一个新标杆。”
“有时想想,都觉得在这里(高新区)工作真是一种幸福。”站在办公室中,汤继强向窗外望去,高新区的街道整齐洁净,汽车在马路上快速、有序地行进,犹如这座城市强有力的脉搏在跳动。“我们正在思索这些项目落户成都之后的问题。无疑,IT将为古老的成都注入新的活力。”
2011年3月初,成渝经济区获国务院审批的消息传出,顿时在川渝大地成为热议的话题。成都和重庆无可厚非地成为这个全国第四大经济区的“双核”。关于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角力早已不是秘密。这一点,“富士康抢夺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009年8月4日,富士康与重庆签约,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和配件的生产线最终落户重庆。2009年10月富士康与成都签约,并在2010年底宣布将投资额追加到100亿美元,苹果iPad项目落户成都。成都扳回一局。
在即将成型的成渝经济区版图中,“双核”的竞合方式将走向何方?
在去年底迎来众多IT巨头的成都,记者走访了众多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后发现,这里的人们正在为即将拉开的硬仗积攒更多的重磅“弹药”。过去近十年来成都IT工业的曲折发展之路,或将成为其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又一个铺垫和台阶。
无疑,成都将赢得未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