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在瑞士日内瓦车展上,戴姆勒公司董事长、梅赛德斯-奔驰轿车集团总裁蔡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到2015年,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奔驰产品,其结构将从目前进口70%、国产30%,调整为进口30%、国产70%。但蔡澈在回答记者这一问题时,仅仅强调了将通过扩大北京奔驰产能的方式实现这一比例的倒置,并没有明确证实此前曾传闻的北京奔驰将引进GLK以及其他两个系列车型的事实。特别是蔡澈也没有谈及目前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奔驰"(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的现状是否会进行调整,也没有提及对于"两个奔驰"的发展是否会提供不同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2010年,奔驰继奥迪和宝马之后,在中国高档车市场继续排在老三的位置。形成这种态势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舆论普遍认为"两个奔驰"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外界看到的现象是,进口奔驰几乎向中国市场引进了全部系列的产品,其声势之浩大,就连竞争对手也自叹不如。而国产奔驰方面几乎没有开展过像模像样的活动,即使有一些小规模的活动,其声音也被进口奔驰淹没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几乎看不见"两个奔驰"携手共做一件事。于是,"两个奔驰"的高层们不断被媒体问到"资源应该如何整合"的问题。
而奔驰在中国市场的两个最主要竞争对手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一汽-大众,由于股权关系的原因(中方60%德方40%),中方的力量似乎更强大一些,因此,通过"事业部"的方式,奥迪解决了所谓话语权问题。在宝马,一方面因为股权已经对半分了,再加上华晨方面本来就不懂汽车,所以自然由德国人说了算,也不存在什么话语权之争的问题。奔驰就不一样了,奔驰(中国)掌握着奔驰的品牌、产品、技术,甚至销售网络,北京奔驰目前只不过生产两款国产了的车型而已,在其他方面几乎没什么话语权。于是,出现了奔驰品牌与两个竞争对手截然不同的结果——对方的国产车型卖得红红火火,奔驰的进口产品吆喝声不绝于耳。不过,无论进口产品卖得有多红火,那都不是长远之计、立身之本。
谁都知道,一个跨国公司必须通过本地化生产才能在异地站稳脚跟。因此,奔驰下一步必须把主要力量放到合资企业建设和国产车型引进生产上来,如此,才有可能以125年之品牌厚重历史积淀和引领当今世界汽车工业之领袖气势,重新夺回在中国市场的老大地位。对此,国内舆论界几乎已经形成共识——"两个奔驰"必须整合。
不过,要整合"两个奔驰"并非易事,需要铁腕人物。最近有消息说,原北京奔驰副总裁司卫可能出任这个"狠"角色。无论是谁担纲此事,若要实现2015年奔驰在华销售进口与国产产品倒置,蔡澈必须首先下定决心,因为他很清楚"中国记者都非常清楚地记着我曾经说过的话"(蔡澈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的原话)。
(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