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虹 大众汽车中国区副总裁
为了适应疯转的外企生活,杨美虹的体重掉了6、7斤,但换来的是EQ疯涨
文|本刊记者 马吉英
20年的两端,同样是一杯可口的香茶,品茶人的心境已经大不相同。1990年代初,杨美虹觉得体制内的一杯闲茶重复、老化。她在丈夫的鼓励下退还了单位分的房,跳槽进入韩国现代汽车,自此开始了自己的跨国公司之旅。她越来越多地喝起了滋味饱满的咖啡、红茶。
2007年加入大众汽车任公关总监之前,她的履历上已经有了三家跨国公司的名字:现代汽车、福特汽车和百事可乐。
大众的滋味却像黑咖啡,苦涩、压抑之后又有令人满足的余香。
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但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大众,却在领跑数十年后出现了疲态。杨美虹一进公司就发现,虽然外界对公司的评价已经比较负面,但德国人对此缺乏了解,再加上他们天性傲慢,很多市场机会因此错失。
在她之前,大众在中国的历任公关总监都是老外,但无一例外地都被开掉。头疼之下,大众首次尝试在中国本土寻找这一职务的合适人选,相中杨美虹。她迅速品尝到了前几任公关总监的煎熬。
“德国人非常tough。我觉得我跟他们在一起工作也必须要很tough,否则的话,你完全被他们吃掉了。”她想了想,把tough翻译成强势,又解释一遍,“你要非常强势。比如说有人在挑战你,你不能怕,如果你怕了,那就完了,你说话不会有人听的。而且你知道在德国和欧洲的文化里面,并不是你比我级别高,我就服从你。你必须以理服人。即使你是他的领导,他也可以说,这件事情我不想做。”
杨美虹曾在福特汽车接受了系统的汽车行业公关业务培训,又出任百事可乐中国区的公关总监四年,但她积攒的经验在德国大众被完全颠覆。她刚进公司时,甚至有好心同事专门提醒她谨慎,“这个公司很复杂,不好弄。”
她一进公司,就全面参与大众在中国的战略的制订和传播。“跟在现代、福特相比,大众起码复杂了10多倍。”大众全球有11个汽车品牌,在中国有两家合资公司,中方的合作伙伴也很强势,中德双方的博弈争吵更是家常便饭。杨美虹的头疼常常这样出现:同一件事情,一汽大众喜欢,上海大众却坚决反对。但开会讨论两边的高层又同时在场。“要是没有那种敏感度,什么时候把人得罪了都不知道。”
更可怕的是,强势的公司文化之上还有一个霸道的老板——时任大众中国区的CEO范安德。这位在任内用铁腕扭转了大众中国颓势的CEO在中国总部深受敬畏,所有跟他直接汇报的人无一没有经过他的痛斥。很多员工工作几年都不敢跟他说话,甚至不敢与他对视。
“德国同事很强势,中国同事也很强势,天天在跟人吵架,否则就活不下去。”杨美虹才熬了一个月就受不了了。三个月下来,她瘦了6、7斤。
正如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所言,“EQ在斗争中成长得最快”。半年试用期满,她已经脱胎换骨,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棘手问题。“我深深体悟到,肩负的责任和重担要用专业来支撑,需要用你的智慧和判断力去化解很多困难和挑战。在解决问题中成长,是件快乐的事。”
2009年1月到2010年2月,杨美虹参加了大众全球的GEP高管培训项目,她是这个项目中唯一的亚洲面孔。该项目是大众内部的黄埔军校,这意味着公司有意对其进行重点培养。2010年4月,杨美虹荣升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参加大众汽车中国董事会和中国区经管会的女性高管。
就连范安德也对她说:“Molly(杨美虹的英文名字),你现在跟刚来的时候比起来,进步多大啊!你是所有管理层中进步最大的。”
她的进步还体现在借助商业实现自我的人格完善,这是曾经的、体制内的那个自己无论如何也意料不到的。
她曾在大众参加过一个女性领导力的培训,其中一项课程是性格分析,咨询师对她的一则分析是“小时候受到的打击和挫折比较多”。这让她开始为自己的性格溯源:小时候,父母对她管教严厉,很少表扬。考试如果只拿到99分,“回家都没有好脸色看”。她不自信的阴影由此而来。
但成为外资企业庞大工业链上的一环后,大环境逼迫、也鼓励她去克服软肋。“有很多人给我非常积极的评价以后,我慢慢开始想,为什么我还这么不自信呢?没有必要。”
她认同咨询师的结论:“你自己的内心比较强大,所以你能克服这些东西。”
她受到德国人快节奏、强势、直接的工作风格感染,有时在家也会不自觉露出强势,说话一针见血。以至于有一次她丈夫抗议说,你说话稍微温柔一点。我知道你说的是真的,但是你表达的方式太直接了,有人会接受不了的。
杨美虹欣赏董明珠,后者大她一轮。但杨觉得出生的时代是自己最大的幸运。“可能早出生几年,我也许就不敢走出体制。”她庆幸自己能选中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用能力和业绩在商业社会上证明自己。
但16岁的女儿不认为母亲过的是完美人生。“她觉得我强,但活得太累,太辛苦了。她觉得女人应该好好享受生活。”这对喜欢开快车、做事效率极高的杨美虹来说有点难。“我买衣服一年只买两次,比较集中。觉得一个牌子好,那就大衣也买,西服也买,休闲的衣服也买,包也买,一块买了。我做事情效率特别快,半个小时就买完了。”对生活中的效率,她也已经习惯。(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