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长春三鼎变压器有限公司的大型节能产品生产线。(王斌 供稿)
记者日前从吉林省工信厅获悉,为使工业节能工作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从而将全省节能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自今年起,吉林将开始实施“5+X”工业节能调控模式,即在抓好“5个100”的基础上,选择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企业创建、节能评估和清洁生产等试点工作,从而使全省进一步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提高产出效率。
据该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吉林工业经济的节能目标是:2011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 4.2%,重点监控的百户重点耗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7%;到2015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用水量降低22%,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6%。
“5+X”工业节能调控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标,自今年起,吉林省开始实施“5+X”工业节能调控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强化100户重点企业节能管理。继续抓好重点耗能企业基础管理,完善能耗监测、调度体系,加强节能目标责任管理。组织开展能源管理师和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工作,规范企业能源管理。
组织实施100个重点节能项目。围绕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节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监察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重点实施100个节能项目,计划完成投资50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级财政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
深入开展100户企业能源审计和监察。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全省各级节能监察机构开展100户重点企业能源审计和节能监察专项行动。研究分析企业用能现状,查找问题,挖掘潜力,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同时指导企业编制节能规划,推动企业由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转变。
组织100户企业开展能耗对标达标。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100户企业能效对标达标。组织节能中心和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公布标杆指标,树立标杆企业,召开达标企业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力争50户企业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推动发展100户资源综合利用型工业企业。积极推进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研究冶炼废渣、化工碱渣、尾矿等工业废渣实现资源化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全力贯彻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建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
与此同时,在抓好以上“5个100”的基础上,完成50项节能评估试点。积极推动能评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用能管理,对高耗能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力争完成50个重点项目审查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
完成20户企业的清洁生产示范工作。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制定清洁生产审核年度计划,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行钢铁、焦化、氮肥、烧碱、肉产品加工等5个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方案,推动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升级。
开展20户“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在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行业中选择亚泰水泥、通化钢铁等20户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提高产出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保障措施
为保证“5+X”工业节能调控模式的顺利实施,吉林省工信厅还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省工信厅作为全省工业节能工作的领导部门,承担全省工业节能工作责任。各市州工信局的主要领导是本地区工业节能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全省工信系统必须切实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有效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协调配合,确保工业节能工作取得实效。各市州工信局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确定的节能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将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和重点企业,并报省工信厅备案。
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把工业节能各项工作纳入全省工信系统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年末对各市州工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对节能目标完成好和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或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参加全省工信系统评优评先活动资格,取消政策优惠和扶持措施,同时建议同级人民政府实行问责制。
加强统计调度、监测分析。要求各市州工信局要及时调度本地区重点企业能耗情况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监测分析,形成工作简报,每月15日前上报。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对各市州工业节能进展情况开展监督监察,重点检查节能工作落实目标完成情况。二是充分发挥各级节能监察中心作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经常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监察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三是完善工业节能执法体系,各市州要加快组建节能监察机构,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节能管理力量,依法开展节能执法监察工作。
加大节能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宣传先进典型,曝光社会浪费现象,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织开展相关培训,积极引导各工业企业强化节能管理工作,开展节能减排的经验交流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