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2006年到2015年,我国将重点规划建设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地区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现阶段进展情况如何?4月10日,记者向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处长陈颖涛重点询问了环渤海湾造船业发展情况。据介绍,环渤海湾造船基地是我国正在打造的三大现代化造船基地之一。目前,环渤海湾已建立起了包括科研、生产、配套、维修在内较为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一个世界级的船舶产业带已经初步形成。据预测,到2015年,环渤海湾地区的船舶建造能力将达到1100万载重吨,将有力拉动船用配套产品以及船用特辅机等相关产业。
辽东半岛:形成船舶产业强势集群
据辽宁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介绍,依托我国与日、韩造船强国形成的世界级“金三角”区位与资源优势,辽宁重点打造大连、葫芦岛、丹东、盘营四大造修船基地,高标准、高规格布局一批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船舶配套项目,大力发展12个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形成了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配套为一体的船舶产业集群。目前,辽宁拥有船舶工业企业200余家,力争到2015年末,造船能力达到20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达1500万载重吨,经济总量超1000亿元,实现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的跨越。
据了解,辽宁船舶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大连、葫芦岛、盘锦、营口等地。随着辽宁省船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已逐步建成大连湾、大连旅顺、大连长兴岛、葫芦岛、辽河入海口(盘锦、营口)五大造船集聚区和10个专业化船舶配套园区。近年来,由中船重工集团、中远集团、韩国STX集团、新加坡万邦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型造修船及海洋工程项目纷纷落户辽宁省。目前,环渤海区域的大连、葫芦岛、辽河入海口三大造修船基地实现了错位竞争、均衡发展,沿海六市船舶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其造船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紧随上海、江苏位居全国第三,行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据介绍,大连船舶重工是环渤海湾区域“龙头”船舶制造企业,该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等手段,生产效率越来越高,造船速度越来越快,生产纪录频频刷新,一些船舶的建造周期或技术已经逼近日韩先进船厂。利用良好的市场机遇,大连船舶重工在市场开拓方面也取得了成功,他们承接的30万吨级矿砂船订单填补了该公司的一项空白,而27艘18万吨散货船的承接,则使“造船像造汽车”的专业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目前,该公司的生产任务已经排到了2014年。
这片造船“热土”同样吸引了中外造船“巨头”纷至踏来,使得辽宁环渤海湾造船更具国际化色彩。全球最大的船舶上层建筑企业东方精工、世界第二大船用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斗山发动机以及主要从事船舶修造业务的大洋商船等船舶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大连。被国内同行誉为“修船航母”的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总部也移师大连。韩国STX造船公司在大连长兴岛投资9.02亿美元的造船厂已经完工,这是目前韩国企业在大连最大的投资项目,更为可喜的是,STX造船项目引来了40余家韩国知名船舶配套企业。目前,韩国STX船舶产业基地项目和20余个配套产品项目已经基本建设完成。
一批大型船舶产业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如投资38亿元的中远大连造船项目正在大连旅顺口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船舶制造产业园积极推进,建成后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后期将采取滚动发展的建设模式,最终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50万至300万载重吨;大连船舶重工新建的香炉礁船坞厂区船坞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大连船舶重工为提升造船水平,扩大造船能力,达到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目标而建设的30万吨级船坞工程。该船坞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辽宁省造船能力,拉长造船产业链。船舶工业已经成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柱产业。
津冀: 区域造船业“生力军”
据河北省国防科工办副主任徐振川介绍,国务院决定把环渤海湾建成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这给河北省造船业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于是,河北省提出了“打造秦皇岛、唐山、沧州3个造船基地,谋划2至3个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山海关30万吨船坞建设”的规划。
河北省现拥有487公里的海岸线,9000平方公里的海岸带面积,有黄骅港、秦皇岛港和唐山港等国内大港,河北省又是钢铁制造大省,造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现有船舶工业企业45家,其中普通造修船企业22家,渔船修造企业16家,船舶配套企业7家。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依托山海关船厂发展造船基地,建设30万吨级船坞,形成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造船能力,已建成船用钢材处理中心等一批与造船业配套的企业。
如河北省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多亿元修建的造船项目,已形成每年160万吨的造船能力。这标志着该公司已成为渤海湾重要的造船基地。如今,河北正以山船重工为依托打造百万吨级造船基地项目,填补曹妃甸乃至河北省的造船空白。
业内人士称,按照河北省船舶工业的发展规划,除秦皇岛外,还将重点发展唐山、沧州两大造修船基地,建设五大船舶配套产业平台,搭建一个船舶科研设计中心。另外,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大造船基地将分别以山海关船厂、曹妃甸港和沧州港为依托,侧重不同造船品种。其中,秦皇岛基地以建造大型散货船为主,唐山基地积极开发大型海洋石油平台、FPSO等海洋工程船舶,沧州基地建造中小型船舶,三大基地分工明确,错位发展。
未来河北船舶工业发展的蓝图是:以山海关船厂为龙头,研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船舶,打造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大造船基地;以华北柴油机厂为龙头,研发船用中速柴油机,打造石家庄船用动力配套基地;以汉光机械厂为龙头,研发船用导航设备,打造邯郸船用电子配套基地;以风帆、金风帆集团为龙头,研发大功率环保专用蓄电池;以耀华玻璃钢厂为龙头,大力开发玻璃钢船、玻璃钢游艇和豪华玻璃钢游艇项目;打造白洋淀、衡水湖玻璃钢船制造基地等,力争把河北省建设成环渤海湾地区船舶制造业的“生力军”。
天津在环渤海区域造船业已形成相当集聚规模,滨海新区造船业在环渤海区域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成为带动区域船舶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十一五”期间,天津把临港工业区建设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一流造修船基地,在满足天津港发展需求的同时着眼于国际船舶市场,并带动船舶配套产业的整体升级换代,其配套的钢材、无缝纲管、工业泵、阀门、家具、装饰、电器产品、舾装件等产品和生产企业发展很快;船舶研发设计行业正在向更高端技术水平进发。
山东半岛:凸现完整修造船产业体系
据山东省国防科工办介绍,山东省正逐步成为环渤海船舶工业基地和世界造船“金三角”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山东省船舶企业手持海洋平台订单13座,各类工程船舶订单50余艘,总量在1000万载重吨以上,工期已经排到了3年以后。
据了解,经过 “十一五”期的发展,山东省造船业累计完成投资500多亿元,船舶工业发展已由过去单一造船,逐步发展成为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及配套业协调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资料显示,山东现列入统计范围的船舶企业达到127家(其中造修船7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36.3亿元、销售收入515亿元、利润36.1亿元。仅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这三大造船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25亿元,占全省的63%;实现造船完工量294万载重吨,占全省的98%。
青岛、烟台、威海三大造船基地建设迅速。青岛、威海均被命名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青岛开发区、即墨市、烟台开发区、蓬莱市、威海开发区、荣成市“6个船舶工业聚集区”已初步形成集群效应。
近几年来,山东中小船舶、海洋工程、船用动力及原材料“四大优势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群效应。尤其是海洋工程装备正成为山东船舶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13座自升式海洋钻(修)井平台和50艘各类工程船舶的订单,还有去年10月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已打破新加坡、韩国企业对高端海工产品的垄断。
山东省造船行业战略重组也明显加快。中集集团、中海油、中石油、中航集团、中船重工等央企纷纷兼并重组了山东造船企业。如近期中航集团重组了威海船厂,河北建龙钢铁重组了青岛船厂。此前,山东海岳进出口有限公司、日照造船厂等重组山东华海船业有限公司,产能明显增强。中集集团并购控股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大大加速了该省在海洋油气装备领域的发展步伐。
山东省国防科工办有关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间,山东省造船业将由“小散弱”向“新特优”转变,将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其打造成为山东省船舶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造船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将达1000亿元,培育2到3家产值过百亿的船企。(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