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资源争夺战日趋激烈 中国必须未雨绸缪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1-4-19 10:06:58  兰格钢铁
资料照片 俄罗斯北极科考图


     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来形容北极恐怕再也恰当不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北极冰川逐渐消融,围绕北极资源的争夺战正在快速升温。

    为了争夺北极经济、战略资源,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麦等北极五国正试图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解决彼此间在北极的争端,将非北极国家排斥在外,独享北极资源。

    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对于我国具有重大经济和战略价值,我应联合其他非北极国家,在现有国际法基础上确保北极资源和航线不被部分国家控制。

    北极权益争夺日趋激烈

    2007年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冰洋海底插上俄罗斯国旗的行动震惊全球;去年4月俄罗斯和挪威就巴伦支海一块17 .5万平方公里海域归属权达成协议再次引发全球关注。

    近年来,随着北极冰层逐渐融化,北极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地缘战略地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以及巨大的经济和科研价值,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地区,并引发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西方媒体甚至预言,对北极的争夺可能将像当年欧洲殖民者瓜分非洲殖民地一样激烈。

    北冰洋沿岸国家有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和挪威,通常称为北极5国。国土进入北极圈的国家还有瑞典、芬兰和冰岛。这8个国家通常被称为北极8国。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对北极的争夺主要在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和俄罗斯北极5国之间展开,争夺的焦点主要围绕海上边界和沿岸大陆架的划分以及北极航道控制权展开。

    北极5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向北冰洋方向延伸,这为他们获得北极地区丰富的渔业和矿产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5国彼此相连,谁都希望在北极地区拥有更广阔的海域,从而拥有更多的海底资源和渔业资源,这导致它们在如何分割相邻海域以及交界区域领土的问题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其中最为激烈的是美国和加拿大围绕阿拉斯加大陆架问题的争端、加拿大和丹麦之间的汉斯岛争端、美国和丹麦之间的格陵兰岛争端,俄加挪等国围绕罗蒙诺索夫海岭归属权之争。

    北极5国除海洋划界争端外,还围绕200海里外大陆架归属问题展开了争夺。美国地质机构估计,北极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离北极国家陆地300至500海里的北冰洋海底,这使北极5国家对北冰洋大陆架的争夺空前激烈。

    根据1982年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极5国在北冰洋的专属经济区从海岸线算起不能超过200海里,但如果能证明各自大陆架在地理上与北极海床相连,可以将距海岸线350海里以内的海域划为专属经济区。但它们必须在加入该公约之日起10年内提交相关申请。为延伸各自专属经济区,5国近年来加强了对北冰洋海底调查并纷纷向联合国大陆架界线委员会提交相关申请。俄罗斯2001年就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将北极地区120万平方公里海域纳入专属经济区,但因证据不足被驳回。俄罗斯准备2013年再次提出申请。挪威已在2006年递交了延伸专属经济区的相关申请,加拿大和丹麦准备2013年和2014年提交申请。美国虽然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字国,但它已经表示,将要求获得阿拉斯加沿岸地区向北冰洋延伸600海里的大片海域。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这些国家提出的外大陆架相互重叠,即便它们提出申请,联合国大陆架界线委员会也无法就这些申请做出裁决,这些国家还得通过相互协商解决领土争端。

    北极航道的利用和管辖问题在北极争端中占据了突出位置。由于北极航道具有潜在的经济和地缘战略价值,北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对这一航道的管辖和控制权。加拿大和俄罗斯主张北极航道是两国内水并出台了国内立法来明确它们对两大航道的管辖权。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就将东北航道建设成了一条连接其欧洲部分与远东的国内航线,称其为“北方海航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通过相关立法,强制外国船只接受破冰、领航服务,引起其他国家不满。因此除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很少使用这条航线。

    但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缓,俄罗斯正计划大力开发北极航道,希望让其变成重要国际海上通道。俄罗斯计划到2012年建造总吨位为37.8万吨的7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油轮,以及18艘总吨位为8万吨的具有破冰能力的散装货船,以提高北极航道的使用效率。据俄罗斯估计,2011年底北极航道的货运总量将达到500万至700万吨。到2015年,将增至1300万至1500万吨。

    与此同时,加拿大也在1985年宣布西北航道属于其主权范围。目前,加拿大政府正加强对该航道管制,宣布将实施航行申请制度。

    俄罗斯、加拿大对北极航线的控制引发欧美等国强烈不满。美国将两大航道定位于国际航道并宣称,过境通行制度适用于北极航道,美国保留在北极地区自由航行与飞行的权利。美国的主张得到了多数非北极国家支持。

    北极各国剑拔弩张

    北极5国为捍卫各自在北极利益,不仅纷纷制定北极战略,加强对北极资源的控制和开发,而且还不断强化在北极的军事存在,为将来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做准备。

    俄罗斯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发北极地区。尽管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俄罗斯人只占全国人口1 .5%,但该地区占俄罗斯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1 2 %, 石 油 产 量 的20%,天然气产量的75%,全国出口量的25%。2009年3月,俄罗斯制定了《俄联邦2020年前的北极政策及远景规划》,文件明确界定了俄罗斯在北极的各种利益。2010年,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出台了北极战略。根据该战略,2016年北极将成为俄罗斯战略能源基地。俄罗斯总理普京2010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北极论坛上宣布,俄政府将在今后30年投资10万亿卢布(约合3500亿美元)开发北极地区。俄《独立报》就此评论说,从俄罗斯民族的未来以及国家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钱将是俄政府最可靠的投资。

    俄罗斯媒体说,北极纷争的结果不是由国际法,而是由军事实力决定的。因此,为保护在北极的利益,俄罗斯正逐步强化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

    针对俄罗斯咄咄逼人的行动,美国毫不示弱。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美国北极政策议案》,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有着特殊的关键利益。2009年,美国颁布《国家安全和国土安全总统令》,宣布美国在北极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国家利益。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开始强化其在北极的军事力量,不仅将其反导系统部署在靠近北极的阿拉斯加,而且强化了其在北冰洋沿岸地区的海岸警卫队。美国军舰和核动力潜艇经常出没巴伦支海以及北极地区进行侦查活动。

    作为濒临北冰洋的大国,加拿大在维护北极权益方面同样显示了强硬姿态。加拿大总理哈珀曾宣示:“北极主权问题上不存在争议,北极是我们的资产,是我们的海洋,北极属于加拿大”。加拿大制定了一整套计划来应对各国对北极的争夺。他们准备在北极开辟该国第一个深水码头,以便军舰和商船出入。加拿大政府准备拨款70亿美元在2012年前组建北极舰队,该舰队将拥有6至8艘具有破冰能力的军舰。加拿大还打算在北极建设军事基地,专门培训在极寒条件下作战的士兵。到2012年,士兵数量将达到5000人。

    作为北极国家的丹麦认为,其它国家强化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将改变这里的地缘战略价值,丹麦军队面临着新的挑战。丹麦政府决定,2010至2014年间将组建北极联合指挥部,并在格陵兰岛设立军事基地,组建北极快速反应部队。2009年,丹麦、挪威和瑞典三国国防部长召开会议时提议,组建由三国海军空军组成的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以监视和威慑各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

    俄罗斯媒体认为,引发北极争夺的因素除丰富的资源外,还包括政治因素。北极油气资源主要集中于俄罗斯主张的大陆架部分。一旦俄罗斯拥有这些大陆架,其在世界能源领域的强势地位将进一步巩固,西方能源安全将受到威胁。据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估计,俄主张的北极地区蕴藏着5800多亿桶石油,相当于沙特石油储量的2倍。俄《独立报》认为,按照俄罗斯目前的能源消耗量,俄北极大陆架蕴含的油气资源足够其消耗1000年,足够全世界消耗25年。

    在各国围绕北极争夺日益失控的情况下,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美国8国1996年成立了北极理事会这一国际组织,探讨各国在北极的行为准则。

    中国必须未雨绸缪

    北极未来的开发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将对我国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对于能源匮乏的我国来说具有重大经济和战略价值,如果能分享到北极资源,对我国来说将是一笔巨额财富。

    北极航道一旦开通,不仅影响我国海洋运输业和国际贸易,而且将带动我国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有可能使北部沿海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海运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国际贸易的货物运输,但索马里海域海盗猖獗,马六甲海峡过于狭窄使我国很容易受制于人,这些因素都严重威胁我国海上运输和国际贸易安全。北极航线开通将使长期困扰我国的马六甲海峡困局得到缓解。但是,如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现在不采取行动,北极航道最终可能被少数国家控制,届时我国将再次面临马六甲海峡同样的困局,这条联系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新咽喉要道如控制在别人手中,我国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尽管北极离我们很遥远,尽管北极冰川完全溶化还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尽管全面开发北极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提上日程,但考虑到北极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巨大地缘战略价值,考虑到我国未来的安全和福祉,中国没有理由在日益激烈的北极争夺战中袖手旁观,充当看客。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早采取行动,积极争取和捍卫中国在北极的正当权益,以免将来陷入被动局面。俄罗斯国防部战略技术分析中心军事专家安德烈·约宁说,“虽然20年甚至40年内仍然看不到回报,但是争夺已经开始。”

    为此,在北极问题上,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出有关北极的国家战略,全面研究北极潜藏的经济价值和地缘战略价值,确定我国在北极的身份定位及利益范围,认真研究维护我国在北极正当权益的各种手段和途径。

    第二,在承认环北极国家正当权益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如何以现有国际法为基础捍卫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的正当和合法权益,确保北极资源不被少数国家操纵和控制。中国应该联合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大国际社会对北极事务的介入力度,确保北极事务的开放和民主,防止少数国家垄断北极事务。与此同时,中国也应该做好两手准备,着手考虑应对北极资源及北极航线被强行瓜分和控制的局面。美国外交学会海洋管理客座研究员斯科特·伯金森和海洋法研究委员会常务董事凯特琳·安特里姆建议,把北纬88度以北的所有地区划为国际海洋公园和国际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应该大力支持类似的建议和主张。

    第三,加强对北极的科学考察和相关研究,为中国主张在北极地区的权益提供法理和科学依据。正如西方媒体所言,在北极争夺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科技实力。没有强大的科研力量作支撑,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北极争夺战中取胜。当今时代毕竟与西方国家瓜分殖民地的时代不同,各国要想主张在北极的权益,必须提供合理合法的法理和科学根据。中国要想在北极争夺战中获得先机,就必须加大对北极的科学考察和相关研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北极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还应包括北极冰川融化后对中国气候、环境、航运、能源、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

    北极资源及其地缘战略价值

    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及附属岛屿、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主要由北冰洋和环北极国家濒临北冰洋的沿海地区组成。北极和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两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资源,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发表报告称,在全世界尚未发现的矿藏量中,2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埋藏在北极圈。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部长特鲁特涅夫估计,仅在俄罗斯所属北冰洋大陆架就蕴藏着大约1000亿吨的油气资源。

    除化石燃料外,北极地区还有富饶的渔业和森林资源以及镍、铅、锌、铜、钴、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据有关资料,北极地区煤炭储量高达1万亿吨,占全球煤炭储量1/4。这里的煤炭具有低硫等特性,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品质煤炭。北极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这里是地球上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捕捞的海域。北极地区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在世界淡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这里丰富的淡水资源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和经济价值。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逐渐融化,北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日益凸显。北极冰川面积正以每10年5%的速度递减,目前冰川厚度只有半个世纪前的一半,现在北极地区每年可通航的时间有3-4个月。有专家预测,最快到2040年夏天北极冰层将融化殆尽,到时在北极将出现两条可以常年通航,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线。这两条航线被称为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西北航道东起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经波弗特海、白令海峡抵达美加太平洋港口,东北航道西起西欧和北欧港口,穿过俄罗斯北部沿岸海域,绕过白令海峡到达中国或日本港口。

    一旦这两条北极航路常年开通,将成为联系东北亚和西欧,联系北美洲东西海岸的最短航线,可以节约大约40%的海上运输成本,届时北极航道可能成为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替代选择。而且北方航道的开通将形成一个囊括俄罗斯、北美、欧洲、东亚的环北极经济圈,这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和地缘政治格局。

    北极资源是全人类共同财富

    目前,没有专门关于北极、北冰洋法律地位和规则的国际条约。正由于相关国际法的缺失,面对北极潜藏的丰富资源以及北极巨大的商业和战略价值,北极国家纷纷采取行动跑马圈地,唯恐在这场利益争夺战中败北。

    现在能适用于北极的主要国际法就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根据这一公约,如果北极国家能证明其大陆架在200海里经济区外,可以将专属经济区衍生至350海里的地方,但直到今天这些国家都无法提供足够证据。因此,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应该属于任何国家。然而,北冰洋国家并不满足于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他们希望获得350海里内的大陆架甚至更宽的海域。北极国家对专属经济区的过度主张必然侵犯全球公海资源,侵犯其他国家在北极的利益。

    从表面上看,北极没有国际条约确定其特殊地位,北极对该地区所有国家都开放,该地区所有国家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领土要求。但北极5国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既不愿制定新的国际条约来约束他们在北极的行动,也不希望其他国家分享这里的资源。它们希望通过闭门磋商来讨论事关北极的重大问题,而领土争端则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商加以解决,以此限制其它国家进入这一地区。2008年,北极5国达成了“内部协商,外部排他”的共识,这对其他国家争取北极权益非常不利。

    经济参考报记者 周良 莫斯科报道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北极资源争夺战日趋激烈 中国必须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