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2011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
2.中国铅锌工业“十二五”规划与实施
3.铅锌工业发展展望
4.国内外重点铅锌矿山产能变化趋势
5.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及影响
6.我国铅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7.十二五我国镀锌板产能产量预测及对锌的需求
8.节能减排与中国再生铅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2011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范剑平
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改革是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今年国家财政将维持扩张
基调,但重点转向“保民生”。在国家逐步退出刺激政策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增长较为平稳,退出政策的
影响会在下半年开始显现。因此,今年下半年的将以“稳”为主,政策上须避免紧缩过度。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矛盾将成为2011下半年面临的主要挑战。具体表现为电力供应,因一季度电力
生产与消费保持在较高水平,单位GDP能耗降速放缓,这就增加了后三季度节能减排的压力。自去年取消406
种产品出口退税后,相关部门提出今年应再次限制一批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退税,以缓解国内能源供应的紧张
局面,其中,有色金属行业将成为重点调整对象。
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今年上半年通胀水平还会维持高位,到下半年物价水平可能会
有所回落,但幅度有限,基于国内物价上涨并非受需求拉大影响,所以仅仅依靠货币政策还不够。今年CPI
中食品的贡献率可能下降至50%,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于居住成本以及水电煤气价格,限价政策可
能纳入考量,但政策性限价可能会引发供给方面的问题,不利国民经济增长。
部分行业将受益于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工业、制造业可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得到发展,高端装备制
造业在新兴产业中可能最先成为我国新的支柱产业。
2.中国铅锌工业“十二五”规划与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贾银松
当前,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投资、消费和贸易三大马车面临变化和调整。“十二五”规划将立足于我
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新的阶段性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攻坚期。其政策制定的突出重点就是要保证人均收入增长超过GDP增幅。其方针制定的基本取向包括:
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这三
者的关系。
工业整体利润水平较低,投资增速将放缓。铅锌工业除矿产效益良好外,冶炼行业的利润率较同行业偏
低。支撑行业需求的汽车产销增幅明显下降,因购置税鼓励政策的退出,油价上涨,部分城市汽车限购,以
及日本地震等因素导致汽车需求放缓。占铅消费80%以上的蓄电池未来可能投向电动自行车。
行业结构调整转型是“十二五”有色规划重点。主要表现为:1、加快有色工业转型升级。2、加速淘汰
落后产能。3、控制冶炼产能过快增长。4、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材料。5、制定完善准入条件。6、加
大兼并重组的协调工作。
总体上,政策面转变、资金面趋紧成为铅锌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但铅锌市场面仍好,因需求总量放大。
3.铅锌工业发展展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铅锌部副主任胡德勇
当前铅锌工业发展表现为:1、生产平稳增长,价格震荡上行,经济效益明显回升。2、矿山投资增幅提
高,冶炼增幅有所回落。3、淘汰落后产能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取得进展。4、兼并重组有序进行。5、境外
资源开发顺利进行。6、主要面临成本压力,冶炼加工费谈判能力。
铅锌工业面临的挑战:1、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产业一体化进程。2、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
采选冶企业,产业整体竞争低下。3、产业的集中度低,小矿多,布局分散。4、生产规模和技术等级参差不
齐,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冶炼企业生产经营困难。5、组织化程度低,矿山和冶炼利润共享度低。6、上下游
企业联系的程度小。7、缺乏铅锌进口的国际话语权,加工费低廉。8、资源保障程度低,体现在矿石品位低,
大多企业原材料自给率不足。9、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面临严峻形势。
铅锌工业同时面临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铅锌产品将迎来进一步市场扩张。
转方式、调结构是铅锌工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铅锌必须依靠自主力量增加供给,以满足国内需
求为目标。优化产业布局,使产业逐渐向能源资源丰富地区集中。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使资源
向优质企业集中,鼓励大企业的强强联合。资源保障方面要一方面加大国内勘察力度,另一方面加大海外投
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改变行业形象,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矿山,规模化开采,提高开采
选矿回收率,推进矿山地区土地复垦,对环境的修复,提高共生矿的生产水平,提高有价金属回收率。
4.国内外重点铅锌矿山产能变化趋势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源分析室副研究员奚甡
铅锌全球勘察潜力巨大。2000年以来的10年间,铅锌储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相
比2000年,2010世界铅储量增加1300万吨,锌储量增加1000万吨。现有铅储量静态保证19年,锌21年。
现有铅锌占资源量比重很小,供应充足,较长时间内不会出现资源短缺。
2011铅锌将保持供应过剩局面。由于当前铅锌消费及产量都增长较快,国际锌市场供应过剩程度逐渐加
剧。中国是铅锌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经济形势发展决定着国际铅锌市场的走势。
矿物铅锌集中度大于精炼铅锌。资源的分布和集中度的不同决定产业集中度差异,矿锌主要的10个生
产国产量占全球约86%,而精炼锌占64%。
我国锌生产能力发展迅猛,铅相对发展缓慢。截止2009年的10年来,锌采矿能力和冶炼能力年均增长
分别达11.7%和11.8%,同期铅采矿能力和冶炼能力年均增长分别为0.4%和0.6%。
国际铅锌价格上涨促使矿山产能扩大。重新开工和扩大产能可能是近年关注重点,中国近年产能新增锌
产能110万吨,129万吨减产目标很难实现,因此随后几年的锌供应应当维持现在水平。
5.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及影响
中国银行资深专家王元龙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大致经历了大幅单边升值走稳小幅升值三个阶段。2010年6月人民
币汇改制度改革重启之后,人民币呈现出双边波动基础上的升值。
2010年人民币升值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于国际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因素包括:1、经济原因;美国希
望通过刺激人民币升值以消减贸易逆差,解决其国内的制造业和就业问题。2、政治原因;美国政府借向人
民币汇率施压以转移其国内的政治压力。3、国际战略原因;日元升值导致随后的日本经济大衰退是前车之
鉴。人民币升值还包含国内因素:1、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力渐强;2、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3、中国
利差和通用因素。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人民币升值有其正面作用,表现在:1、有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
变;2、有助产业结构的升级;3、有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4、有助微观经济主体的改造。同时,应该
注意升值对经济发展的局限,警惕过分夸大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胀的作用,避免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常态化。
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表现为:1、损害中国的出口和就业;2、吸引“热钱”加速流入;3、可能导致
资产泡沫破灭;4、外汇储备与投资收益的损失。
中国对人民币汇率政策将坚持以渐近、主动和可控的方式缓慢推动人民币升值。
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计升值幅度将在3%左右,不会出现一次性大幅升值的可能,其间料会有多
次回调,以体现双向波动特征。
6.我国铅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国庆
我国铅蓄电池产量不断上升。其中产量的增加大部分来自于外资的贡献,耗材主要用于极板生产。金融
危机期间,铅蓄电池是所有电池种类中唯一保持产量增长的产品。我国铅蓄电池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
广东、江苏、河北等东部和中南部地区。
受产业政策影响,近年出口量有所下降。2009年中国取消蓄电池出口退税,限制高能耗及高污染行业的
出口。因此,当前铅蓄电池产业需求一定程度受到产业政策的指导,且面临严峻的环保形势。
铅蓄电池的不可替代性决定其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汽车、电动自行车、3G和4G通信基站建设、以及高
铁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对铅蓄电池的需求将放大,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产业也将成为铅蓄电池市场的主要增
长点之一。
铅蓄电池行业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等产业结构问题。有关环保和产业政策的出台将对铅蓄电池行业
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7.十二五我国镀锌板产能产量预测及对锌的需求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镀锌板生产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镀锌板消费在钢材消费的占比中还处于国
民经济发展的最低水平,未来几年我国镀锌板增长率可能超过钢材,发展前景巨大。
镀锌板生产面临的问题包括:1、钢钢企利润水平下降,大部分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钢铁行业的再投
资可能减少;2、落后产能的淘汰。
2011年我国镀锌板消费预计在3900万吨,十二五期间对锌的需求量在84-106万吨。
8.节能减排与中国再生铅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
再生铅工业发展对于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1、缓解资源压力;有效利用二次资源,减少一次资源的利
用量,延长矿产资源的使用期限。2、有利节能减排;和原生铅相比,再生铅每年将节约70万吨标煤,节约
用水3.2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7.4万吨。3、减轻社会环境压力;200万
吨废铅蓄电池可以回收120万吨铅,同时减少40万吨废酸排放。
产业政策引导下再生铅产业集中度提高。再生铅生产工业数量由90年代初的300多家减少到约200家,
规模化企业得到发展,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
中国再生铅面临的挑战包括:1、环境压力;2、节能减排压力;3、危废管理、安全防护距离。
再生铅产量未来超过原生铅是必然趋势。根据估算,到十二五末铅的消费量将增长到480万吨,再生铅
产量达250万吨,比重超过50%
再生铅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加快技术改进,发展清洁生产,提高废酸的回收利用;2、产业集中度
提高,产业布局优化;3、促进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协调整合;4、建立规范化的回收网络;5、加快国际化进
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