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中度通货膨胀区间。由于多项输入性推高因素依然强大,预计今后中国物价水平继续高位运行,短期内难以回复到温和通胀范围。
一、现阶段已经出现中度通货膨胀
今年以来,全国物价指数继续上涨。据统计,1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7.1%,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上涨26%。其中3月份 CPI、PPI与CCPI同比涨幅分别为5.4%、7.3%和25.1%。如果我们将通货膨胀程度划分为温和、中度、严重、恶性4个等级,那么,现阶段中国物价上涨已经超出温和范围,进入了中度通货膨胀区间。
预计年内通货膨胀依然为高压态势,多数月份CPI同比涨幅在4%以上,PPI涨幅在6%以上,CCPI涨幅在10%以上,均难以回归温和上涨范围。尽管如此,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情况,中国整体物价形势,尤其是CPI尚不至于失控,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甚至是恶性通货膨胀,即两位数的上涨幅度。
从涨价范围来看,现阶段涨价品种已从食品类扩大到几乎所有商品,由结构型上涨转向全面上涨。从价格走势曲线来看,全年物价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局面。
二、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依为输入性通胀
2011年中国整体物价水平保持高压态势,超出温和通胀范围,进入中度通胀区间,排在第一位的因素依然是输入性通货膨胀。这种输入性通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
进入新的一年以后,在全球经济复苏、严重自然灾害和美元贬值的多重刺激之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现新一轮强劲上涨,并带动了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杨升,直接推高了中国原材料成本。据测算,2011年1季度累计,全国8种大宗商品进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31.7%。其中铁矿石进口平均价格上涨62.6%,石油进口价格上涨24.5%,煤炭进口价格上涨21.9%,天然橡胶进口价格上涨73%,铜进口价格上涨29.6%,棉花进口价格上涨71.4%,大豆进口价格上涨25.6%,粮食进口价格上涨29.8%。主要因为如此,今年1季度中国首现6年来的季度贸易逆差。
2011年1季度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情况表
名称 |
进口均价(吨/美元) |
同比(%) |
铁矿石 |
157 |
62.6 |
铜 |
9487 |
29.6 |
石油 |
689 |
24.5 |
煤炭 |
114 |
21.9 |
天然橡胶 |
4633 |
73.0 |
粮食 |
531 |
29.8 |
大豆 |
574 |
25.6 |
棉花 |
2956 |
71.4 |
平均 |
|
31.7 |
近期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发生严重复合型灾难,以及将要进行的规模巨大灾后重建,全球商品货币汇率走强,又都成为刺激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农矿产品价格上涨的新因素。
受到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预计今后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高位运行,有些商品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比如2季度的协议进口铁矿石价格将比1季度上涨10%以上;年内石油价格还有可能见到120美元/桶,甚至130美元/桶的更高价位;甚至也不排除今后国际市场食用农产品价格再创历史新高,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输入性原材料成本推动力量更多地会在下半年体现。因为上半年中国加工制造企业还有一些前期进口或库存的相对低价原材料使用。到2季度,至多下半年后,随着前期低价库存耗尽,生产企业才开始真正面对更高价格的原辅材料。比如下半年的中国钢铁企业,将面对100美元/吨以上价位的进口铁矿石,面对更高价格焦炭、废钢铁,面对更高的燃油、动力和物流费用,还面临更高的劳动者工资等。由此导致了钢铁成本底部的抬高,甚至与现行出厂价格“倒挂”。
兰格市场监测(3月25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7种主要钢材品种中,有6种价格已经低于成本。一般情况下,这种“倒挂”局面不能够持久,势必迫使钢铁企业提高销售价格。钢铁产品如此,其它产品、其他行业也是如此。比如家电行业、服装纺织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等,无不面临着原辅材料与物流费用增加所产生的商品涨价压力,从而使得今后整体物价水平保持高压态势。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大宗商品等原材料成本的传导具有滞后性。经过连续一、两年的持续高位运行,上游原材料成本对下游产品销售价格的传导效应,将在今年,特别是下半年内显现出来,从而成为推动CPI价格指数扬升的主要动力。因此,尽管CPI指数翘尾因素在下半年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由于滞后成本传导因素的增强,也不排除后期价格涨幅更高一些的可能。
(二)境外“热钱”大量涌入
流动性过剩,从来都是价格上涨的货币基础。一段时期以来,有关部门通过多项措施收紧流动性,包括连续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其它公开市场操作等,但市场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境外“热钱”大量输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外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比上年增长28%,其中短期外债增速高达45%,占整体外债构成的68.4%。另据有关资料,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外汇占款新增量达到60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尽管2月份出现了贸易逆差,但外汇占款还在增加,新增量为2145亿元,均表明了境外“热钱”正在涌入。有分析认为,自去年下半年,欧美游资比较青睐日本市场,但突发的地震将会影响这些资金流向,它们很可能转战中国,加之今后加息、人民币升值预期与资产升值预期共同发生效应,中国市场对境外“热钱”吸引力大为增加。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使用外资数量大幅增长,从另外一个渠道弥补发展资金的不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8.23亿美元,同比增长27.09%。其中房地产实际使用外资41.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 据境外市场调查公司调查,今年前几个月,中国大陆企业已从国际投资人借款122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5倍以上。其中房地产行业更是大量境外借款筹资。
从全球流动性方面分析,由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联储普遍实行低息政策,并不断为市场不断注入巨额资金,导致流动性更为充裕。比如美联储会议纪要表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继续实施。日本强震发生后,日本政府为市场注入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资金,而灾后重建还将有更多资金注入。此外,欧盟一些国家被救助也需要大量资金。所有这些,都使得全球流动性有增无减。虽然近期内一些国家央行陆续加息,但也难以扭转这种局面。因此有观点认为,加息并不意味着资金收紧,而表明未来通胀上行压力正在加大。
总之,多方面情况显示,引发中国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还是输入性通货膨胀,由此构成了中国物价上涨的原材料成本基础与货币充裕基础。
(引用请注明出处 63950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