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已经带动了一个庞大的铁路信息化产业。
“现在,中国大陆是全世界的轨道交通建设中心。”研华科技总经理何春盛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家公司的工业计算机在京沪高铁、深圳地铁等项目中拿到不少订单。几年前,这家台湾地区工控龙头企业的轨道交通业务,还都放在台北,然而几年下来,大陆一跃成为世界轨道交通的中心,这让他们决定转而把这块业务移到上海来指挥。
今年,中国有22条地铁线路要开标,随着深圳召开大运会,南京召开青奥会,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开始进入高峰期。根据规划,至2016年我国将新建轨道交通线路89条,总建设里程为2500公里,投资规模达9937.3亿元。
就像研华科技面临的情况一样,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旺盛需求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轨道交通信息化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
研华科技嵌入式平台事业群中国区总经理罗焕城表示,轨道交通信息化产业链包括列车控制、信号监控、旅客信息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等,这些设备里面都嵌入着工业计算机对其进行控制,然后再通过系统集成商做成看得见的设备,例如进站时的检票闸机出售。
“去年,我们在大陆的轨道交通业务整整翻了一番。”罗焕城说。在工控设备这一块,研华、研祥、华北工控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市场85%的份额。在列车信号控制这一块,主要有卡斯柯、阿尔斯通、河南辉煌等企业。在列车间通讯传输设备上,MOXA、赫斯曼、东土、正维、思科、西门子、H3C、北电这些企业展开着激烈的竞争。
“过去中国铁路的信息化设备采购很关注价格,但是进入高铁时代,转而非常关注质量。”一家大型铁路信息化上市公司的高管表示,时速30公里的铁路和现在时速380公里的铁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完全不同。
按照铁道部的规定,如果是因为公司提供的设备而导致高铁列车延误,延误一分钟需要处罚1万元人民币。“我的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这位高管指出,全国近3000个火车站使用着他们的产品,只要出现一点问题,他们就必须马上解决。
这位高管表示,目前中国内地高铁信息化设备的采购价格弹性已经好了很多,过去一套信号系统只能卖到10万-12万元,现在可以卖到60万元,铁路系统对质量的诉求比过去提升很多,这给厂商带来更高的利润,也提升了行业的门槛。按照铁道部的规定,这些信息化设备必须接受防震、高温、沙尘这样恶劣环境的考验,所以设备都必须经过铁道部质量中心的测试才能够进入采购范围。
高铁的国内造价一般是1亿-1.5亿元(人民币)/公里(包含路、站和车),武广高铁和京沪高铁的平均造价为1.2亿元/公里。在高铁的总投资中,基建部分约占40%-60%(包含桥梁、隧道和车站建设、铺轨等),车辆采购占10%-15%,其余部分占比为25%-40%(包括通信、信号及信息工程、电力及电力牵引供电等)。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列车自动防护、自动操纵、自动监督三个子系统,由计算机软硬件和通讯设备构成。
罗焕城指出,中国大陆市场有其特殊性,目前在行业标准这一块,各地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这给行业的发展带来难度。在高铁信息化领域,由于都是由铁道部统一管理,因此全国实行统一标准。可是在城市轨道交通这一块,不同城市的标准差别很大。
“有的城市使用Windows的操作系统,有的城市使用Linux系统。”罗焕城表示,在接口设计、机箱设计、Bios设计上,各个城市也都有不同的标准。例如天津的地铁二号线就采用了Linux的操作系统控制,不同的标准要求铁路信息化厂商要做定制化的研发。
(来源:中华工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