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四川灾后交通重建克服了面广点多、次生灾害频发、保障灾区重建需要等诸多困难,初步建成了灾区生命线公路网,夺取了灾后交通重建的决定性胜利,为推进四川“两个加快”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就不易
交通重建决定性胜利
行驶在213国道映秀至汶川段,车速快捷、心情舒畅。一脚油门,短短几秒钟便过“老虎嘴”。谁能想到,打通“老虎嘴”用了3个月。整个映汶路,外国专家断言三年都修不通的“震中生命线”,只用一年就完成了重建。
交通重建奇迹,不仅在汶川上演,还“复制”在北川、青川、绵竹……放眼灾区,一条条新生的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全省灾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建成项目455个,为项目总数的94.2%;累计完成投资783亿元,为规划期总投资的92.8%。高速公路全面完成重建任务,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完成投资246.10亿元,累计完工项目76个,累计完成路基工程4673.7公里,基本实现重建交通“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与灾前相比,灾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质量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如今的都汶路,路面平整,弯道舒缓,车流量已超过震前;安县辽宁大道等极重灾区主干道路,均是四车道的快速通道。
成就来得极其不容易。四川灾后交通重建,面广量大时间短,在10多万平方公里的灾区里,既要完成4847.8公里的国省干线、29000多公里农村公路的重建,又要克服地震次生灾害反复频发的严重影响,同时还要确保灾区重建庞大的物质和人员往来通畅的需要而抢通和保通。三大难题叠加。
科学重建
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为
灾区交通项目既是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烽表示,灾区交通重建,不是原样恢复,而是要将重灾区国省干线全面建成全省公路的典范、将阿坝州公路建成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典范,全省重灾区建成“生命线公路网”,阿坝州形成干线公路骨架网和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公路网。
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为。千头万绪抓主线科学重建。
科学重建体现在规划上。灾后第七天,四川交通就启动了灾后交通重建规划的筹划,以科学理念精心编制各类规划和专项方案,迅速出台了《关于加快汶川地震灾后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这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打造生命网。以成都到汶川为例,过去只有一条213线国道。地震后,交通线被破坏,原本几十公里的距离,要被迫从雅安至马尔康至理县绕行700公里。而现在,成都到汶川,除了都汶公路外,还有将在2012年建成的映汶高速;将来还可以形成川汶高速和成兰铁路“铁公结合”的交通路径。
科学重建还体现在安全性上。映卧路33公里处,山体已崩塌到山顶,公路呈现“S”型。重建规划的线路,避开原路,在河对面的山体以隧道穿越。
科学重建,更注重公路的抗灾能力。将“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有机结合起来,避让地质灾害、增加桥隧比例,确保安全。
科学重建,还体现在速度上按照程序不减、周期缩短交叉进行、同步推进,并联审批要求,共有73个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下放到市(州)审批,审批时间比原来节约一半以上。而市州也创新阿坝在全省率先推行“代建制”管理模式,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又节余了三分之一的时间。
加快进度,还必须突出重点难点。对关系区域重建工作全局的绵九路、北茂路等9个重点项目,增派现场技术和管理力量,加大现场督导力度,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其中,都映高速2009年5月12日建成通车;绵九路在2009年9月30日恢复通行能力;国道213线汶川至川主寺段在今年3月形成初步通车能力。
作用巨大
新路带来灾区活力
路通,人活,经济兴。重建中,什邡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主干线网、风景区互通的旅游公路网和干支相连的农村公路网为主的综合“交通走廊”格局,彻底改变了区位劣势。纵贯什邡全境的北京大道,不仅连接起当地6个重灾镇,还形成了什邡至成都的快速通道,车程由过去1.5小时变成了现在的0.5小时,什邡融入了成都平原半小时经济圈,但氏豆腐在成都销量就增加了好几倍。
重建的交通动脉,为灾区发展带来活力。都汶路每天奔驰着上万辆汽车,绝大多数是拉着各种物资的大货车。理县下孟乡仔迭村人杨文杰,在都汶路修好之后,买了一辆货车,每天在都汶路沿途卖菜,收入颇丰。阿坝,依托重建的都汶路、都汶高速,谋划旅游业升级换挡;成都经济区,依托成绵高速复线,沿线的彭州、什邡等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表示,灾后公路重建,四川还将对茂北路、绵茂路、黄土梁隧道等重点项目和巴郎山隧道、雪山梁子隧道等重建新建项目,加快组织实施。
一条条新生的公路,寄托着四川灾区振兴发展的希望!
(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