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多数国家正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2010年,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多数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较小。到年底,通货膨胀开始在全球蔓延。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美国消费者价格和生产者价格均已连续9个月出现环比正增长,特别是2011年第一季度,物价环比涨幅明显加快;欧元区经济也正承受着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总体也呈现出持续环比上涨的态势,欧元区生产者价格也出现持续环比正增长,促使近期欧央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首次宣布加息;其他主要经济体,如英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消费者价格同比涨幅也持续攀升。
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的货币根源,在于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G20国家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助长了国际大宗商品的投机和炒作。去年以来,国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势头迅猛,按照路透-杰弗里商品研究局的大宗商品指数(CRB指数)测算,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24%。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继续上涨。虽然近期原油价格出现明显回落,但不排除是获利回吐的可能。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对过剩流动性的吸纳有限,进一步增加了货币贬值的压力。此外,本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失衡,突出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劳动力对发达国家消费增长的支持乃至形成消费泡沫。随着普通劳动力对自身权利的觉醒和提高生活和工作待遇的愿望增强,工人不仅要有一份工作,还需要有一份相对可观的收入来支持其对生活和未来发展的良好愿望,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将会有一个显著的上升,从而将推动普通商品价格的上扬。还有,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也有其物质根源,资源约束始终是横亘在经济发展面前不可逾越的物质障碍,现代社会对现有自然物质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和开发,造成部分重要自然资源的枯竭,同时对地球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异常气候灾害的频发司空见惯,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因此,从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不仅需要削弱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这就意味着全球性的货币政策紧缩;而且需要促进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各国均要对本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抛弃旧的经济发展方式。此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各国要站在人类文明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步伐协调一致,共同致力于地球生态平衡的维护,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肆意破坏和利用。(来源: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