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西亚北非爆发的动荡局势仍未平息,3月日本又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全球油气市场的天平在供需两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
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成员国,利比亚一国的石油减产就导致国际油价迅速突破100美元/桶的关口,欧洲北海布伦特石油价格更是在四月初跃上120美元/桶的平台,而唯一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产能,弥补利比亚石油产出缺口的也只有欧佩克中剩余产能最为丰富的沙特。
尽管近年来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在全球石油总产量中的比重在40%上下波动,但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仍无人能撼动。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对日本核电事业予以重创,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日本因此将丧失6800兆瓦的发电产能,对燃料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可能最多分别增加23.8万桶和12亿立方英尺/天。这会不会对正在进行的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小杰主持的第二届“能源政策专家圆桌会”特别邀请了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康和部分国内石油业资深专家对当前和未来国际油气市场的形势进行了深刻讨论。
今年基本面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利比亚的战事尚未结束,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又因选举而爆发骚乱,北非地区再次牵动全球石油市场业已紧绷的神经。但徐小杰认为,尼日利亚显然看到了本地区科特迪瓦总统选举带来的内斗局面对该国人民的直接伤害,因此出现了尼国内精英提出要避免此类动乱的稳定趋向。而吴康对记者表示,尼日利亚选举期间一度出现的骚乱也并未殃及该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
吴康认为,除利比亚的石油停产对国际石油市场有较大影响外,其他爆发动乱的国家——埃及、突尼斯、也门和巴林对国际石油供应的影响非常有限。而对于国际石油市场最为担心的中东核心区的政治局势,徐小杰坚持认为,沙特没有殖民历史,王室家族统治稳固,在政治经济结构上也与上述北非国家不同,富裕阶层非常安逸于目前的生活,出现大规模动荡的可能性较小。
吴康对此也表示赞同,“因为这些国家的百万富翁们不会上街挡子弹。”吴康说道。他认为,国际油价近期内不会冲到150美元/桶的高位,因为目前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库存水平仍然很高,而且沙特还有300多万桶/天的剩余产能,但石油价格会更加不稳定。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日本石油消费量连续四年下降,2009年的消费量较1996年的历史峰值578万桶/天下降了24%。这部分得益于其快速发展的核能对石油的替代作用。据统计,2008年日本核能在一次能源总供给的比重已经达到13%。
尽管为了弥补此次大地震造成的电力短缺,日本对油气消费的需求将增加。但在吴康看来,这种增加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也有限。他预测2011年日本石油消费需求将微弱上涨0.6%,达到440万桶/天,增加的部分(低硫原油燃料油)主要用于发电。
此外,吴康还预测2011年的国际油价(迪拜油)在第二季度达到106美元/桶的高点后,将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下滑至101美元/桶和99美元/桶或更低。但他也表示,这只是季度平均值,具体某个时点的国际油价也可能冲到高位。
根据最新的数据,五月初欧洲北海布伦特原油的价格已经下降至110美元/桶的水平,而美国WTI原油价格更是在五月中旬回落至100美元/桶以下,这似乎表明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正在降温。“而早前的高油价导致美国汽油需求疲软,这也是造成最近国际油价回落的原因之一。”吴康说。
石油供给将更加“欧佩克化”?
吴康认为,长期看来,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石油消费端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即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达到顶峰,而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将强劲增长。吴康预计,2010~2020年,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将增加100万~110万桶/天,中国或将占据其中近一半的增长量。
根据BP的数据,2009年美国的石油消费需求约为8.4亿吨,相对于2005年的历史峰值9.5亿吨下降了1亿多吨。而吴康认为如果未来油价介于125~185美元/桶之间,美国石油消费总量有1亿~1.5亿吨的下降空间。至于未来中国的石油消费需求,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认为是刚性的,这关系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无法减少的。
在生产端,吴康预测,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左右达到顶峰,此后开始下滑,欧佩克国家将承担起弥补全球供需缺口的重任。吴康认为在现已探明石油储量的条件下,欧佩克国家实现增产的可行性最大。据此,吴康预计在2010~2020年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量中,欧佩克国家所占的比重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全球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于欧佩克国家。
但非欧佩克国家的资源潜力仍不容小视,尽管这种资源转化为探明储量和产能尚待时日。“尤其是俄罗斯,俄罗斯目前的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但其资源最丰富的是在亚洲地区。由于体制等原因,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勘探开发水平仍然很低。”陈卫东说道。
过去20年,沙特的产量变化不大,吴康预计其未来将大幅增加产量以满足全球石油市场的需求。而作为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地,亚洲的原油净进口将迅速上升,吴康认为其从欧佩克国家,特别是中东国家的进口将增加。
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曾兴球也认同未来亚洲,特别是中国对中东地区原油供应依赖的加强。他强调,不管未来中东出现什么政治局面,中国都要保持在中东的存在,要想尽方式获取中东剩余产能所能生产的石油。
由此看来,中国面临的外部能源环境将更为严峻。在这一背景下,怎样开展同欧佩克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欧佩克国家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徐小杰认为,中东欧佩克国家作为中国海外石油进口主渠道的地位不能忽视,中国必须做好战略性平衡,即处理好进口多元化和主渠道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对外直接投资和石油贸易的关系。
“中国近年把重点都放在对外直接投资上,但石油贸易的重要性是丝毫不能削弱的。在这点上,日本和韩国的例子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徐小杰说。(第一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