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不到两个月,新海湾大桥的全部钢结构将在上海振华重工制作完成。这座超高难度的大桥架设起来之后,将与金门大桥一起成为美国旧金山海湾上的地标。振华重工总裁康学增说,根据合同,大桥最后一船钢构件将于7月发运,到时美方将额外支付3000万美元作为提前交付的奖励。
“跨行”建造大桥
振华重工以港口机械起家,经过数年拼搏成了这个行当的世界第一。它怎会“跨行”造大桥?
位于旧金山湾的海湾大桥,1989年在7.1级大地震中损毁严重。2002年,当地政府决定在旧桥旁建一座新桥,要求严苛:必须是全钢结构,必须能抵抗8级地震,使用年限在100年以上。为了找到中意的制造商,2006年起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搜寻。
而振华重工在保持固有优势的同时,已多元化发展,1998年开始“试水”钢桥制造领域,参建了加拿大金穗大桥。紧接着,通过2000年美国加州卡昆兹二桥、2003年卡昆兹三桥和2004年东海大桥颗珠山斜拉桥等项目,逐渐展现了振华重工钢桥制作的实力。
经过全球遴选,美国人最终选择振华重工承接新海湾大桥的全部钢结构制作;不过在合同中规定,全部钢结构必须于今年7月底前做完并发运,如果延误,每拖后一天交付,振华重工就要支付35万美元罚款。最终,振华人经受住了考验,有望提前完成拿到奖金。
项目一波三折
项目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振华重工用了大约1年半做足功课,才全面开工;尽管如此,挑战仍接踵而来。
项目总指挥李江华记得,2009年4月,第一船桥面钢箱梁通过了合同规定的全部报验,已准备装船。然而此时,美方推翻之前的合同规定,提出采用全球顶尖的相控阵技术再作检验。人力调配、起重船调用和远洋运输船船期已一一到位,却突然来了个返修的结果,造成巨大浪费。
项目参与者们无法接受,备受煎熬。李江华鼓励大家:“挑战世界建桥史上的顶尖难度,是中美双方工程师共同的追求。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此生遇到当深感荣幸,我们就是要竭尽全力追求完美!”项目组很快调整好状态,重整旗鼓,在8个月的返修期中重新调配人力物力,精心劳作,日夜奋战。
8个月后,调整后的第一船钢箱梁发运。发运前,美方作了复探,1毫米、2毫米一个点地探。先用磁粉探伤,又用超声波探伤,最后用上了相控阵技术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美国人终于翘起大拇指,认可了振华重工的质量“零缺陷”。
打下长远基础
回顾这5年,新海湾大桥项目实施初期,因管理模式不匹配而付出的管理成本,促使振华重工反思和成长;而严苛的检验标准逼出了更高的制造水平,公司积累了生产、管理新经验,赢得了一系列技术、管理创新。
比如,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他们消化吸收采用了国外先进的“工位管理”模式,对项目工艺、质检、现场管理、现场施工人员等量化考核,做好场地设备合理调配;每天收集整理数据,还记录每天、每时甚至每一步骤的天气情况,并随时将天气对生产的负面影响通报美方。
项目在生产中参照美国制造标准,在管理中积极引进国外经验,在安全管理上制定了齐全的制度,5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生产事故。
康学增表示,包括大桥制造在内的海工、重工产品,更加注重整体协调。在这些新领域,一味靠以往港机生产的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将会付出惨痛代价;因此振华重工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总结制造大桥的经验,更扎实地打好管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