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一个将军,看到天空有两只大雕在争夺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将两只大雕射了下来。多少年来,人们饶有兴趣地讲述“一箭双雕”的故事,以赞赏那个叫长孙晟的神箭手。
不过,对于胜利油田的钻井工人来说,这只能算得上“雕虫小技”。长孙晟射的是天上的鸟,一目了然,石油工人打的是地下的靶子,根本看不见。但早在26年前,他们一柱钻杆下去打中四个靶点。
这口井就是辛11-74井,1985年开钻。它全面穿过4个主力油层,顺利钻达4个靶点,相当于打了4口直井,成为我国早期多目标井的代表作,被康世恩同志称为“聪明井”。
今天,依靠科技进步,胜利油田打出了越来越多“更聪明的井”:攻关鱼骨状水平井技术,在地下几千米深的地方,把一口井打成一棵树的形状。他们甚至给钻头装上“眼睛”,跟踪追击油层。
钻井技术,只是胜利科技的繁星一点。自1978年全国召开科学大会以来,胜利油田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800多项。自2000年以来,胜利油田更是连续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领先于国内同行。目前,胜利油田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每年科技增油300万吨以上。
科技之花,盛开于盐碱荒滩的数十个油田,盛开于勘探开发的每个环节,姹紫嫣红。老油田青春长驻,新油田朝气蓬勃。科技创新,成为胜利油田永葆活力的“驻颜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理论创新“夜明珠”指引先行
开展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是基础,是源头。这些理论犹如璀璨的“夜明珠”,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从1983年开始,胜利油田每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都在1亿吨以上,至今已有28年。但在1983年之前的数年里,勘探却如在深谷,1976至1980年,5年总共才探明1亿多吨。
“石油就在找油专家的脑袋里。”美国华莱士这句被奉为圭臬的论断,让胜利人一次次解放思想,上下求索,总结提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建国50年石油工业两项巨大科技成果之一。从此,胜利油田勘探一扫阴霾:从1983年到1994年,相继发现孤东、桩西等23个油气田,探明储量逾20亿吨,油气产量连续9年突破3000万吨。
鼎盛过后,易于发现的构造油藏几乎都已找到。那些用一般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隐蔽油气藏,则让科研人员束手无策。胜利油田甚至出现“钻机等井位,开发等勘探”的尴尬局面。
为打破困局,胜利油田调集千余名科研人员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先后测试分析样品3.8万块(次),开展物理模拟试验380余项(次),钻探井943口,奋战8年后,他们形成“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这是继我国陆相生油理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之后,又一次重大理论飞跃,一举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的理论再次带来勘探实践的大突破:15年没有部署探井的太平油田重焕青春,亿吨级的整装稠油油田在一度沉寂的王庄—宁海地区浮出水面,胜利油田第76个油田——桥东油田在沉寂30多年后揭开面纱……“十一五”期间,胜利油田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亿多吨。
资源投入有了保障,可那些已经动用了几十年的资源如今是个什么情况?地层深处依然大量散布着剩余油,它们在哪儿?
于是,胜利油田的科技工作者又提出剩余油富集区理论,配套形成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系列,从2002年至今,指导发现剩余油富集区储量3亿吨,累计增油约1000万吨。
技术进步“倚天剑”挑战极限
理论的突破,必然推动技术的发展。在囊括了世界2/3油藏类型的“石油地质大观园”里,胜利人直面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决然挑战极限,锻造出一柄柄锋利的技术“倚天剑”。
传统水驱是胜利油田的主战场,早在“九五”期间,胜利油区主力油田综合含水就直逼90%,油藏各种储层参数、油水分布较开发初期均发生重大变化,只有更加精细准确地认识地下油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胜利人拿起“放大镜”、“绣花针”,对茫茫地下进行再认识、再刻画,即使是0.02平方千米以下的“小砂体”、10米以下的“微断层”,都“不抛弃、不放弃”。把低品位边际储量转变为经济可采储量,胜利油田靠的是创下40多项全国第一的“神兵利器”——水平井技术。截至2010年底,胜利油田共投产水平井2212口,年产油326万吨。
对于特高含水,有人这样戏谑,水淹油层,先是“没脚背”、“过腰间”,现在几乎淹到了“脖颈”。怎么办?喊“救命”是没用的,出路只有一条:把“游泳”的技术练好!
埕东油田在“九五”末综合含水高达95.2%,正是通过堵水调剖、不稳定注水、产液结构调整等综合治理措施“控水稳油”,自1992年以来始终保持“百万吨采油矿”,使特高含水期老油田“青春长驻”。
精细水驱开发的同时,胜利油田把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光投向化学驱三次采油。孤岛采油厂曾是“胜利第一大厂”,但从1995年开始产量急剧下滑。为此,他们早在1992年就开始进行聚合物驱先导试验,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形成十大配套技术。到2009年,这个厂三次采油年产油达154万吨,占总产量的近一半,确保了“胜利第一大厂”的地位。
聚合物驱后仍有大量剩余油,怎么办?在经历了炼狱式的上下求索后,胜利油田创新提出二元复合驱理论体系,于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一五”期间,胜利油田三次采油年增油保持在160万吨,有力减缓产量递减。
对于稠油、滩浅海和低渗透等难动用储量,技术进步使它们成为稳产重要支撑:跺几脚都不变形的特超稠油,依靠融合多种手段的“组合拳”HDCS等技术,稠油年产量超过400万吨;从零开始的滩浅海油田开发,摸着石头过河,自建平台、自研技术,累计产油6100万吨;“磨刀石”一样的低渗透油藏,被优化井网、压裂改造和油层保护等一把把“金钥匙”打开,年产油370万吨。
先导试验“撒手锏”赢取未来
把胜利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捕集处理后,注入地下成为驱油“利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多吨,并可提高采油率20.5%。这个一举两得的创意,是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重大先导试验的内容。
胜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始于2008年,到“十一五”末,“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重大先导试验区——纯梁高89-1块采出程度可达30%,比弹性开采提高20.5%,增产原油34.85万吨。
所谓先导试验,就是通过小规模的矿场试验,评价和验证新的技术方法的矿场适用性,掌握矿场效果的影响因素,摸索生产动态规律,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法和实施方案,为矿场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方案并积累生产管理经验。
每年,除了推广应用现有新技术,胜利油田还要大力推进关系油田发展的重大先导试验,形成核心技术系列和一批“撒手锏”技术,增强油田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3年,中国石化针对提高采收率,组织开展了6项油田开发重大先导试验项目,胜利油田承担了4项。这4项课题分别是:孤东油田七区西Ng54-61二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埕东油田西区泡沫复合驱油先导试验,胜坨油田坨11南Es28高温高盐聚合物驱先导试验,郑408块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先导试验。这些重大先导试验均取得成功,现场均收到降水增油效果,试验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孤东油田七区西Ng54-61二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已基本形成胜利油田化学驱主导接替技术,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现在,包括“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在内的多个先导试验正有序推进,由钻井工艺研究院负责施工的永66-侧2井完井施工使用膨胀套管首次超过500米,标志着胜利油田膨胀套管技术超越国内同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初召开的胜利油田党委扩大会议,再次强调要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的要求,站在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开发试验,重点抓好聚驱后井网重组复合驱、深层砂砾岩体油藏开发、滩坝砂油藏有效开发等先导试验,确保重大开发配套技术实现有序接替,真正让技术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更多的“撒手锏”技术赢得未来。
依靠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胜利油田,将继续保持青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