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百姓幸福,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艰辛而辉煌的伟大历程。
2011年,也是党执政新中国62年。62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人执着不懈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强大的工业体系,国家竞争力日益增强。
事实证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工业强国的世纪梦想。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分三期刊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评论员文章,通过回顾各个历史阶段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和工业发展成就,展现在党指引下中国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鸿篇巨制。
新中国成立62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部分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成为带动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极端落后。1952年,工业增加值只有119.8亿元。1949年,全国钢、原油和原煤产量只有15.8万吨、12万吨和3243万吨;纱、布产量仅为32.7万吨和18.9亿米。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6万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钢、煤、水泥和棉布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62年来,我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中国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全球制造基地。
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党的卓越领导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坚强保障,党在各时期的路线方针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战略指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国梦想得以实现。
——全面形成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从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建成了包括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工业分类,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从日用消费品到航空航天,工业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40%以上。
——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
2010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加快4.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将从2005年的7.72万亿元增加到1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以上。2010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
我国在钢铁、有色、化工、机械装备等主要工业领域,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出口品种、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制造”大步走向世界。以信息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为代笔的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在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两弹一星”构成了最为震撼的一个章节,是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丰碑,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
“两弹一星”工程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铸就了我国国家安全的核盾牌,增强了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战略跨越、国家意志、科学家献身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是“两弹一星”工程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中国航天事业乃至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精神瑰宝。
2010年,“神舟七号”再次让世界为之瞩目。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七号”,中国工业在载人航天、大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卫星导航、高性能计算机等当代科技的尖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此外,国产新支线飞机实现首飞,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置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多轴联动复合机床等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从1978年开始,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明显加快,以宝钢钢铁项目为代表,我国相继完成了一批重工业投资和技术引进项目。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显著加快,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技术研发投入稳步增加,技术改造不断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大型乙烯工程、国产高效连铸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直接推动了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工业装备保障能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重点建设工程提供了各种成套设备。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产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投入运行;日产4000吨新型水泥干法生产线、60万吨乙烯、百万吨级钾肥等一批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
——工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管理体制主要采取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行政性集权与分权管理方式;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业管理体系,工业企业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发展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股份制已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方式,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继续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中国工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