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华财讯]通过加息实现总需求和价格双双下行,不仅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显著的下拉作用,也可能使饱受油价上升压力的美国通胀有所缓解,借此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赢得更多时间。
据中国证券报7月8日报道,在加息抑制通胀方面,中国不是独行者。继中国央行6日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后,欧洲央行7日跟进,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由1.25%升至1.50%。中国证券报认为,通过加息实现总需求和价格双双下行,不仅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显著的下拉作用,也可能使饱受油价上升压力的美国通胀有所缓解,借此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赢得更多时间。
当前,全球经济体呈现“两重天”格局: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但在经济增长分化的同时,全球经济体拥有一大共性,即前期宽松政策带来后遗症——通胀。
今年以来,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体通胀率有所上升,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持续较大。美国5月CPI同比上涨3.6%,为2008年10月以来最大涨幅。美国不计食品与能源价格的核心CPI5月环比上涨0.3%,为2008年7月来最大涨幅。自去年11月以来,欧元区通胀率一直高于欧洲央行制定的“接近但低于2%”的通胀目标,6月通胀率初值为2.7%。日本5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6%,连续第二个月上涨。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通胀压力。
面对通胀压力,部分新兴经济体央行顶住热钱流入的压力,继续加息。俄罗斯、越南、印度央行纷纷上调利率或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本周中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相继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央行此次加息的时机可谓巧妙。参照近期国际投资银行唱空中国经济的表态,短期内热钱涌入压力可能下降。
加息的目的不言而喻,加息的效果尚待观察。
毫无疑问,去年以来,央行5次加息,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放缓,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连续两个月放缓,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3个月回落。无论从当季增速还是累计增速来看,中国经济放缓势头都已比较明显。
政策收紧带来经济增速的下降。如果经济增速放缓,通胀走势将一目了然。分析人士认为,如果通过加息等手段实现总需求和价格一起下行,那将是宏观调控最佳结果。
近年来,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中国对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依存度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当中国政府投资增速开始显著放缓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下跌。美国一直致力于通过制造通胀的方式来转移危机,而货币到通胀的传导需要实际需求变化这一载体,中国即是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因此,降低经济增速,减少对国际市场依赖,有利于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
中国以加息降低投资减速,这对美国政策选择可能产生正效应。二季度美国各项数据走势均不乐观,主要原因是油价抬升企业成本并抑制家庭消费。如果油价大幅回落,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美联储的观察间歇期更为充裕,或将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赢取更多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