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在国家“十二五”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很多企业都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向又好又快的方向迈进。然而,很多企业反映,目前仍有一些因素束缚着企业的成长,如金融环境的不乐观,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的不完善,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等等,这些都成为他们强烈关注并迫切盼望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版从今天起,开辟“当前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调查”系列报道,将聚焦企业关心的问题,表达企业的心声,反映企业的呼吁,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科学发展营造氛围。
8月2日,记者在吉林燃料乙醇公司获悉,经过多方筹措资金,一直被搁置的3万吨/年纤维素制燃料乙醇项目终于启动,年底前有望破土动工。这是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在非粮乙醇探索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一步迈得很不容易。作为替代能源和保证能源安全有益的补充,燃料乙醇因其绿色环保、可再生的特点,本世纪以来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但由于技术、工艺等原因,成本高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靠政府给补贴“吃饭”。尤其是我国5家燃料乙醇示范企业中,有4家是用玉米等粮食作物作为原料。为此社会上“与人争粮、与粮争地”,“威胁粮食安全”的质疑声一直不断,甚至有人上书发改委,希望叫停燃料乙醇,燃料乙醇行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进行非粮原料制乙醇的研发成为燃料乙醇产业未来的出路。各家燃料乙醇企业在发展方向上,都把目光锁定在非粮研发这一目标。然而,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却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几乎使研发难以为继。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刘霄对记者表示,非粮制乙醇理论上完全可行,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该公司是国内最早涉足非粮研发的企业之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利用高粱秸秆生产出了各项指标完全合格的燃料乙醇,但生产一吨产品的成本高达2万多元。另外,废水和废渣多,难以进行产业化生产,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但他们决心要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此次3万吨/年纤维素制乙醇是他们的又一大胆尝试,希望能经过不懈努力,迎来非粮研发的春天。
刘霄表示:“非粮研发是个世界性难题,全世界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我们也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成功。目前来看,仅凭一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这样的重任,希望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在资金方面需要政府的鼎力帮助。如果政府出面搭台,整合区域内的行业优势,在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将会大大推进非粮乙醇的研发进程。”
刘霄说,一直以来,燃料乙醇行业靠国家补贴生存。但是这种补贴和财税等优惠政策逐渐在收紧。以今年为例,补贴就比去年降低了50%以上,企业的利益空间被压缩。同时原料玉米价格已经涨到了目前的每吨2300元,处于历史的高位,进一步挤占了企业的利润。双重压力下,企业再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真有点捉襟见肘。
此前进行的高粱秸秆制乙醇项目,该公司投资数百万元,已经取得了小试成功。后来就是因为资金问题,研发项目一直被搁置。可以说,科研经费紧张是制约非粮研发脚步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今建成的中试项目3万吨/年纤维素制燃料乙醇,虽然代表着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在非粮研发上又迈进了一步,但刘霄对于未来的产业化道路还是充满了担忧。
刘霄告诉记者,企业希望政府通过下发科技创新资金、专项资金等方式为科研项目提供保证。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牵线搭桥,吸引有志于进行非粮研发的企业,以入股等方式注入资金,开展合作,使这一领域的科研项目能够有足够的“底气”进行下去。
(中国化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