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是人们的基本需求,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当年,共产党打天下靠的是土地革命,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现在坐江山,就要给老百姓盖房子,实现“居者有其屋”。盖好了房子,老百姓心里踏实,社会自然就稳定。重庆大规模建公租房,而且是花园式的,生活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少同志看后鼓励我们,说这是“一大善举”。——薄熙来
重庆市已建立起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模式,形成了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房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我市公租房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建设体量大,3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二是覆盖对象明确,主要是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住房困难户。三是品质较高,配套齐全。四是避免了利益输送“黑洞”和资金“黑洞”。五是租金便宜。——黄奇帆
《决定》摘要
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建设、营运、管理好公租房及其配套商用服务设施,为200万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住房保障。合理布局公租房,完善交通、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服务功能,方便群众日常生活。
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把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作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措施之一。公租房建设成为我市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新主力”。正是大规模的公租房建设,让我市成功构建了“保障+市场”的双轨制住房体系。
目的
公租房解决“夹心层”居住难
自去年2月以来,我市开建公租房至今,目前动工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成功配租了3万多套,惠及群众约8万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李崇富认为,近几年,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重庆决定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200万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实实在在地缩小了收入差距。特别是对年轻人,让他们在人生起步的时候,不用背上沉重的房贷包袱,可以把收入更多地用在教育培训方面,未来有更大的发展前途;用在旅游休闲方面,让市民的幸福感增加,社会更加和谐。
“公租房的最大意义,在于他解决了一个夹心层的住房问题,是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快解决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杨继瑞说,公租房还增加了住房供应类型,有利于调控房屋出租市场价格,抑制部分投资性购房需求,同时间接地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租售并举”可以有效缓解购房者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购房的资金压力,促进整体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依据
住房双轨制实现低端有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逐步实行,我市住房供应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住房供应体制的单一性,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买不起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公租房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自1998年我国房改以来,我市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五种方式开展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重庆大学教授曾国平说,有一个阶层,他们暂时买不起房,但又不符合这些保障房的保障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分人的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解决?从理论上说,就是扩大保障范围,增加保障房的供应,进而构建保障房与商品房并行的住房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市公租房管理局局长郭唐勇回忆,按照“市场+保障”的双轨制原则,我市提出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遏制”的住房调控思路,推出公租房这一住房保障形式。
2010年5月,市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通过《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公租房的规划、建设、分配、使用、管理及监督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和规定。2010年6月,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把公租房建设列为了十大民生的首要任务。
现状
3万多套公租房已惠及8万人
“我要回去做饭,隔壁的小伙子在义务给娃儿辅导功课。”上周末,记者在首个公租房小区——民心佳园碰到了张洁,她告诉记者,公租房小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小区建了一些QQ群,这些QQ群多则三四百人,少则一百人,大家一起商量,如何互帮互助。
市公租房管理局局长郭唐勇说,自今年4月份首批申请者入住后,该局多次组织大家搞活动,比如周末的露天电影、篮球赛,既丰富了文化生活,也增进了邻里感情。
自去年2月开工以来,仅仅1年时间,我市首个公租房项目——“民心佳园”一期25栋公租房便走过了从建设到入住的全过程。有人曾将这种建设速度比作当年的“深圳速度”,但参与公租房建设的各方却清楚地认识到,这不过是创造公租房建设“重庆奇迹”的开始。
本月底,公租房将举行第三次摇号。经过前两次的摇号配租,目前已成功配租3万多套公租房,初步估计,已经惠及8万人。
郭唐勇说,继去年开工建设1300万平方米公租房后,今年上半年又开工建设900多万平方米公租房,今年全年将有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竣工。
影响
压力减轻生活质量提高
建设公租房是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让他们消费结构更加均衡,不“蜗居”,不再当“房奴”。郭唐勇说,当两批公租房申请者入住后,在走访中发现公租房改变了部分入住者的消费结构,让他们的消费更加合理。
比如,有个年轻人现在住的是单间配套公租房,他原打算买套两室一厅的新房,父母帮他付首付,但他的工资只有3000元,而月供将达到2700元,如果买房压力将倍增。但现在公租房一个月租金在400元左右,经济宽松了,有钱进行教育培训,以便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据悉,他目前正在攻读研究生。
杨继瑞说,如果没有公租房,不少年轻人将省吃俭用买商品房,月供会使他们生活压力加大。当租住公租房以后,就能够结余出钱来实现休闲旅游、教育培训等,提高生活质量。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国平也表示,200万人口租住公租房,总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以食品为例,200万人每天消耗10元,一个月就有6亿元的食品销售额。
公租房的投资也将拉动经济增长。郭唐勇说,建设公租房可以形成一笔优质的国有资产,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因为在公租房融资还本付息结束后,每年会产生40多亿元的租金收入。另一方面,公租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会带动周边商业开发,增加财政收入。
郭唐勇还表示,在公租房建设期间,按照房地产业每投入1元,就可带动相关行业8元左右的产值估算,重庆带动的资金将超过6000亿元。与此同时,房地产除直接带动30多个产业外,还将间接带动医疗、教育、商贸、物流等,形成一个上万亿元的“大蛋糕”。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国平表示,公租房没有户籍限制,可以吸纳四海俊才,为重庆的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