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很惊讶,以前需要2000人完成的事情,如今在临港基地200人就可以胜任。
2005年7月,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制造基地开工建设以来,经过六年多时间的艰苦建设,集聚核电、风电、输配电、曲轴等产业的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一片滩涂上拔地而起,雄姿初现。
突破中国造船业瓶颈
以前,造船厂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船等机(柴油机),机等轴(船用曲轴)。”2005年前,我国所有船用曲轴全部依靠进口,于是,渐渐地,造船工人中就形成了这么一句口头禅。船用曲轴完全依靠进口,中国的造船业就犹如被外国人掐住了“喉咙”,能自主研发一根国产化的船用曲轴,一直是中国人多年来的梦想。
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是上海电气重工集团下属的股份制企业。为大多数人所不知的是,公司成立初期,加入到船用曲轴研发项目的竟然只有4个人。
现任曲车组的班组长的潘锋、钳工组组长王震宇就是这4人中的2人。“他们都是我挖墙脚,跳槽过来的。”工会主席余云岚回忆起研发时的那段“艰苦岁月”感慨万千。跳槽前,潘锋在国内曲轴制造业小有名气,王震宇则是从沪上某知名船厂的优秀人才,但两人却从未接触过船用曲轴。选择放弃稳定的工作,接手这个艰巨的研发任务,两人却都未曾犹豫过。
怀着坚定曲轴梦的两人,就这样踏上了艰苦的研发征程。然而,这条道路却是坎坷不断。失败!失败!失败!面对一次次地打击,潘锋和王震宇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面对压力,两个人在摸索中都及时调整了心态。潘锋被派出国学习了半个月,在外学习的过程中,他将师傅操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仔细地记录在本子上,晚上再回到宿舍,挑灯夜战,慢慢研究。
“每天12个小时,没有休息,可是我却一点都不感到累。”潘锋、王震宇回忆说,那时整个人都处于亢奋中,满脑子都是“曲轴”。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生产能力接轨世界水平
2005年1月,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上海船用曲轴公司经过多年试制,成功攻克了曲轴制造难关,试制出了中国第一根8.5米长、约71吨重的船用半组合曲轴,完成了我国低速机曲轴的自主研发,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曲轴已经漂洋过海,出口他国。著名的德国4250箱集装箱船主机也用了中国的船轴。船用曲轴因此也成了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在成功生产出我国的第一根船用曲轴后,这群年轻人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洋洋得意,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相反,他们不断革新技术,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船用曲轴体积大,重量大,加工精度却很高,所以红套时候的精确程度,直接关系着后道曲车加工的难度和速度,而且曲轴红套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角度或者伸出量出错,就意味着可能整个曲轴就此报废。
如何才能在保质的情况下,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根曲轴?为了攻下这个难关,王振宇带着全组12名员工在摄氏几百度的曲拐边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反复的测量,反复的比对,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裳,高温染红了他们的面颊,他们却毫无怨言。
终于,红套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以前1个半月的红套时间,如今只要3天就可以完成了。”尽管时间缩短了,但是质量并没有因此“缩水”。在他们的努力下,曲轴公司至今生产的200多根曲轴均未出现过红套失误的情况。
今年1月15日,是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军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就在那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了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制造基地视察,并参观了船用曲轴公司。
当胡总书记听到上海电气生产的曲轴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船用曲轴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时,他首先对上海电气人研发的这一成果表示祝贺,并说道:“曲轴是船舶的关键,为造船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你们要生产出更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推动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
“要把临港基地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制造基地。”冯军说,胡书记的激励犹在耳边,将鼓舞着电气人不断奋发,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