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正研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
停滞两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有望于近期再次重启。
昨日,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吴显亭在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透露,国务院已经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积极研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方案。
这意味着,停滞两年多的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终于摆脱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再次起航。而早在今年4月初,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就曾公开呼吁,“当前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银行业频频“吹风”
所谓资产证券化,最基本的内容是,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一部分资产,打包建立一个资产池,并以其将来产生的现金收益为偿付基础发行证券。
由于证券化资产需要定价,与其他类型的资产相比,信贷资产有容易定价的优势。因此,资产证券化大都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此后资产类型可以从信贷资产扩大到各类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比如信用卡应收款、企业应收款、基本建设项目的收费权等。
事实上,去年底至今年年初,银行业曾出现一轮大范围的呼吁,要求重启资产证券化。
3月初的一次公开论坛上,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表示,中国的银行资产持有方式要进一步转型,资产证券化是连接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是增加银行信贷流通性的重要途径。
无独有偶,招行行长马蔚华、中投副总经理汪建熙等多位业内重量级人士相继发声。
马蔚华称,在资产证券化方面,我国既不能重蹈覆辙,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遵循“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金融产品创新原则,积极加以推进。
汪建熙更是以未来五年主要国有控股银行估计还将融资1500亿元为由,呼吁尽快重新启动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审理,破解商业银行从股票市场单一渠道融资的困局。
一位研究人士认为,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其一,解决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国内商业银行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趋势明显,信贷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十分突出。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可把原来流动性很低甚至可以说不具备流动性的信贷资产,转换成具有高度流动性、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流通的标准化的证券。
其二,释放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银行把一部分资产证券化出售后,获得了现金,减少了风险资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可以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而在2008~2009年期间,商业银行大量放贷,资本充足率骤降后,这种需求更加迫切。
扩大试点获批
据一位央行人士回忆,我国最早提出搞资产证券化是在1996年底,当时在一次住房金融的研讨会上,有香港专家提出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问题,当时国内已经开始有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但规模比较小,当时大家对于资产证券化还比较陌生。
1999年,建设银行给人民银行打报告,申请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试点。经过一段时期酝酿,2005年12月,第一批试点启动,国开行和建行的两只资产支持证券成功发行,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7年经上报国务院,第二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此次试点规模限定为600亿元。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祸起过度资产证券化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爆发,国内资产证券化试点陷入停滞:2009年起,再没有发行一单产品。
一方面资产证券化试点陷入停滞;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的总结也在推进。去年,由央行牵头、银监会等部门参与的资产证券化试点总结报告成稿并上报。
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上报之后,相关部门被要求在前期调研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美国“两房”等新情况再进行深入研究,以考量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后续如何开展。
直至昨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吴显亭透露,国务院已经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这意味着,停滞两年多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将有望于近期重启。
“互持”局面待破
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已初露曙光,但是试点阶段大行交叉“互持”的问题,却是此次重启需要破解的难题。
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放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又以商业银行为绝对主体。
一位大行研究人士称,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非常有限、高度集中,少量资金充裕的银行交互持有现象突出,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之间的互持,风险并没有分散出去。
以某商业银行发行的两期证券化产品为例,从最终申购配售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国开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主要持有者,所占比例超过70%,加上一些城商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持有比例超过90%。证券公司只少量持有,企业和基金更是凤毛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