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全球化工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众多的跨国化工巨头将重心转移中国市场。大型跨国化工在公布年报、季报时,几乎都在强调中国市场对其全球业绩的拉动作用。随着经济危机日趋回暖,2011年是十二五开官之年,中国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因此,诸多跨国化工巨头纷纷加快步伐需找机会增加在中国投资,使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更加牢固。
跨国化工巨头扩大产能看好中国“大蛋糕”
巴斯夫作为世界上销售额最大的化工公司,在中国拥有大量的产能,未来在中国业务还将飞速增长。巴斯夫7月初在上海公布的大中华区2010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度大中华区销售额超过58亿欧元,已成为该公司仅次于德国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市场。该公司在2010年年底宣布与中石化扬子石化合资进一步扩大南京扬巴石化产能,总投资约10亿美元,包括一个世界级的过氧化氢制环氧丙烷工厂。另外,巴斯夫重庆40万吨/年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项目去年4月已经破土动工,预计2014年可以投产;南京水处理和造纸化学品生产基地预计2012年第三季度投入运营。
亚太区业务的巴斯夫执行董事会成员薄睦乐博士说:“中国是巴斯夫亚太市场的重心。由于抓住了中国市场快速恢复的机遇,2009年下半年巴斯夫的生产销售开始回升。”巴斯夫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将以年均5%~6%的速度稳定增长,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和化工市场的主要动力。
陶氏化学2010年在大中华地区实现销售额40.2亿美元,仅次于在美国销售额,占全集团销售额的近7.5%。陶氏和神华集团在陕西榆林合资100亿美元的煤制化学品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今年3月陶氏与中国山东滨化集团签署协议将合资生产四氯乙烯。另外,陶氏电子材料业务部门去年12月份在张家港市破土建设生产印刷电路板等电子材料厂。
陶氏化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利伟诚称:“中国是陶氏的第三大市场,亚洲尤其中国是陶氏发展的重心。在陶氏化学对于全球市场的坚定承诺中,中国市场始终处于首要地位。亚洲的客户需求增长有可能是跨越式的,会超越欧洲和美国。”
拜耳正在中国进行大量投资。拜耳材料科技去年12月宣布,计划在上海漕泾增加投资10亿欧元,在漕泾建设20万吨/年聚碳酸酯生产线,预计2013年投产。拜耳还计划对现有的MDI厂进行脱瓶颈扩能,将产能从35万吨/年扩至50万吨/年,计划在该基地新建一个50万吨/年的MDI工厂。
拜耳材料科技亚太区高级副总裁欧慧华博士表示:“在亚太地区拥有必要的产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具有极高的战略重要性。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强劲经济增长为我们提供了卓越的机遇,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遇。”
赢创集团去年在大中华地区实现销售额约12.3亿欧元,约占赢创工业集团总销售额的9%。该公司在上海的异佛尔酮和异佛尔酮二胺工厂预计2013年投产,上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能将扩大一倍至3.6万吨/年。
赢创工业公司表示:“中国化工市场将占全球化工市场近20%。赢创将积极参与这一高增长市场,并力争在2015年实现大中华区20亿欧元的销售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赢创于2008年秋制定并启动了“大中华区增长之路”战略发展计划。根据这一计划,赢创启动了多个针对中国重点行业的跨业务部门项目,如汽车、建筑、电子与照明等。”
阿克苏诺贝尔公司2010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12.49亿欧元,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9%。该公司去年6月宣布将与广西嘉华钛业有限公司合作生产钛白粉,近日又计划收购中国山东滨州博兴油脂化学品厂。
阿克苏诺贝尔公司首席执行官魏思瀚表示:“现在高增长市场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目前来自高增长市场的收入所占比例为37%,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占到25%。阿克苏诺贝尔已将未来10年50%的收入锁定在高增长市场。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发展的战略重点,2015年其在华销售收入预计将翻番。该公司去年在中国实现了15亿美元的销售额,并期待未来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快的增长。”
跨国化工巨头面临挑战
跨国化工巨头在中国的投资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通胀压力、人员招聘、物流水平。
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的7月CPI数据略高于市场预期,预计三季度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四季度才会逐步回落。由此看出,未来通胀压力还是很大的。另外,通胀压力加大的另一因素是加息问题。如果继续加息将会使得中小化工企业经营“雪上加霜”,因此,跨国化工巨头在通胀压力剧增的情况下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人员招聘化工企业除了拥有一流的技术与服务外,优秀的人才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大力协助支持下,化工人才纷纷注入到企业的血脉之中,为化工产业做出巨大贡献。不仅国内化企热追捧人才,且国外化企也动作相当之快,譬如巴斯夫、杜邦、道康宁。
物流水平近几年,危化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有设备上的原因,有违章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造成的。一些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素质低,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应选择高素质的专业物流公司进行合作,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储运。同时,专家们指出,尽管目前中国经济遇到很多挑战,但对化工物流业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
综上所述,未来随着全球化工巨头企业的产业不断转移,一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石油化工品生产将会随之转移到中国,有助于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我国由石油化学工业大国势必会走向强国。
(慧聪化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