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低谷之中。今年上半年,中国钢铁企业利润率只有2.93%,不及国外矿业巨头利润的零头。在全国39个工业大类中,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为倒数第一。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钢铁业必须尽快走出低谷。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能力,是钢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针对这些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辛仁周特为本报撰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现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综合分析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钢铁工业的需求,实现我国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由大变强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必须着力推进“五个提高”。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这是提高铁矿石资源利用程度、增加钢铁产品加工深度、提高钢铁工业科技含量、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进入新世纪(002280)以来,我国钢铁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等措施,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显著提高,部分关键钢材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钢铁工业产业技术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钢材品种仍需大量进口,特别是存在一些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和3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等落后产能,致使我国钢铁工业单位产出能耗仍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扭转这种局面,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等措施,以冷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板坯连铸机、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大型制氧机、大型高炉风机、余热回收装置等为重点,推进大型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化;重点支持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同时,要继续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
提高产业集中度
钢铁工业是规模效益特征非常明显的行业。能否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不仅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能力装备先进的节能环保设施、实现清洁生产。正因为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都在通过增加投资或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1997年,韩国的浦项钢铁公司产量占韩国产钢总量的61%,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美国的美国钢铁公司、俄罗斯的谢维尔等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本国产量的比重都超过了20%。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集中度趋于提高。但是,企业过多、生产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仍然是我国钢铁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2010年,我国粗钢生产企业仍有50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五位的企业年产钢量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比重仅为48.6%。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企业通过合并和股权、资产收购等形式,实行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企业在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了像宝钢、武钢等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钢铁企业,为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钢铁企业管理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基础管理不扎实、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应用不够广泛等。这是导致我国钢铁企业资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加强管理,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管理水平,应当围绕着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跑冒滴漏”问题,切实加强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节能降耗;围绕着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六西格玛、零缺陷管理等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围绕着预防和应对国内外市场波动和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机制;围绕着升级转型、跨国生产经营、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战略管理。同时,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健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提高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
钢铁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能否获得充足的铁矿石和焦炭等资源,关系到钢铁工业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我国铁矿石资源相对不足,品位不高,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制约更加明显。2010年中国的钢铁业利润率仅为2.91%,仍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大多数钢企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行业盈利水平总体不容乐观。2011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格为每吨160.89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每吨上涨47.92美元,涨幅42.41%。上半年进口铁矿石33425万吨,由于进口价格大幅上涨,多支出外汇160.17亿美元,增加钢铁行业成本1041.1亿元,致使钢铁企业仍处于低效益状况。纳入协会统计的会员企业,上半年销售利润率仅为3.14%,同比下降0.40个百分点。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提高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健全铁矿石资源战略保障体系。首先要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及特殊矿和深部铁矿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增加国内资源供应。其次是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境外合作开发铁矿石资源。同时,要搞好对废旧钢铁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强大的工业体系和知名钢铁跨国公司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的。因此,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必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扩大对外开放范围,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提高钢铁工业的对外开放层次,在国际竞争中正视和弥补我国钢铁工业的差距与不足,发展壮大我国钢铁工业的比较优势。要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稳定高端钢铁产品出口份额。扩大冶金设备出口信贷规模,带动设备物资出口。鼓励钢铁生产和装备制造企业采用工贸和技贸相结合的方式,出口我国有优势的冶金成套设备。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调整优化钢铁工业结构结合起来,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钢铁工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到境外并购或参股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核心专利、人才团队和营销渠道的海外企业。发挥钢铁协会和相关商会的作用,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