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转发了2005年另一位网友“李长新”的“建议把阿炳墓迁到城中公园(公花园)”的帖子。消息一处,引发了网络大讨论,也引起了“老无锡”和相关部门的关注。记者多处采访,发现反对声远远超过支持声。
起因:一则陈年转帖引发争论
帖子中自称“李长新”的网友认为,城中公园是无锡的心脏区域,是无锡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重要集散地和交流宣传窗口,阿炳有近30年的时间是在老的城中公园度过的。阿炳与城中公园相伴了大半生的时间,他的活动场所和艺术生涯绝大多数是这里度过的,他的一生与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渊源。只有城中公园才能显示阿炳墓的气势,才能承载阿炳享誉全球的厚重。
他还说:“阿炳墓和世界其他名人墓相比,阿炳墓是被冷落的,不说它的外形和建筑,不论它的位置和价值,单从知名度和凭吊瞻仰的人数来比较一下,我们就吃惊万分了!这是音乐大师阿炳的悲哀,更是我们锡人的悲哀!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条:一是我们没有充分重视和扩大宣传,让大家都知道阿炳墓在哪里,二是对阿炳墓的意义价值的认识挖掘程度不够;三是阿炳墓的地理位置十分隐蔽湮没在深山之中!”
网友:入土为安让阿炳安息吧!
对于阿炳墓迁到现在公花园的建议,网友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记者发现,差不多90%以上的网友都不赞同迁阿炳墓的建议,认为逝者已入土为安,还是让阿炳安息的好。也有网友认为楼主是哗众取宠,阿炳墓从锡惠公园迁到城中公园意义不大。网友“大侠”告诉记者,他曾到锡惠公园的阿炳墓看过,感觉在景区里很好,幽静又不失人气,而且听说现在的阿炳墓距离他原来的葬身之地也不远。公花园他也经常去逛,因为是城中的公园,地方相对来说比较紧凑,已有不少文物古迹,如果硬是要迁个阿炳墓过来感觉有点不知所谓,而且把墓地刻意迁到人流比较大的公花园内,也不太合适,也没有必要。阿炳已经成为无锡文化的一个标志,他已经深入人心,公花园内有阿炳故居,有二泉映月乐谱等等,已经足够展示阿炳的人格特点,展现无锡民乐故乡的地位。
“老无锡”:已迁过一次不建议再动
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阿炳墓事件也让83岁的“老无锡”华钰麟和他的朋友极为关注。华钰麟10岁就开始听阿炳说唱,亲眼见过阿炳,也专门研究过阿炳。他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已染上毒瘾的阿炳因为买不到鸦片而精神日渐萎靡,于1950年12月病殁。因为阿炳原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地附近,“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53年于锡惠公园内设纪念墓碑,1986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新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立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墓东南,有一状如道士斜卧的天然石。
华钰麟说,阿炳出生在无锡小河上(现在的崇宁路上)的章庆堂,后来接父亲衣钵做了道士。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恰逢中国刚解放,买不到鸦片,一些栈房也停业,说唱生意一落千丈,生计都有了问题。阿炳的妻子只好回到娘家种地维持生活。在阿炳去世时,妻子也不在他身边,非常凄惨。经历过一次墓地破坏后,阿炳终于在锡惠公园找到了人生的最终归宿。他不建议去动阿炳墓,认为现在阿炳墓在锡惠景区很好,迁到公花园里意义也不大。不仅他反对,他的一帮研究无锡历史的朋友都反对把阿炳墓迁到公花园。
崇安城投:肯定不会迁到公花园
记者了解到,作为城中人气聚集的活动场所,城中公园见证了近百年来无锡发展的历史沧桑,并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历史遗迹。多寿楼前耸立着无锡工人运动先驱者秦起的雕像,以纪念无锡工人运动先驱者秦起从事工人运动,创办工人夜校,领导工人罢工的壮举;多寿楼西侧留有无锡市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碑刻,以纪念1925年1月在此秘密成立的无锡地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碑刻的西边,还有民国政府所立抗战胜利纪念塔;而无锡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则于1923年10月在西社成立,后成为组建中共无锡地方组织的基础。目前崇安寺地区正在改造,公花园的原有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改造后有望达到4万多平方米。扩大面积主要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让老年人有活动的地方,让城市花园与周边商业结合起来。“李长新”提出的阿炳墓的修建方案要求地点要放在在城中公园中山路人口处,要建成边长57米×57米的正方形建筑(隐含阿炳终年57岁),记者算了一下,也就是在公花园入口处,要有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地方用来作为阿炳墓,占整个公花园面积的近1/10。
对于网友的建议,崇安城投公司负责人表示,阿炳好好地安葬在锡惠公园,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迁到公花园,一来意义不大,二来公花园在城市中间,迁个墓地过来也不合适,也没有网友说的那么大地方可用来做墓地,尊重阿炳,尊重市民,还是不动为好。(商报记者/刘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