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优越,七里海岸形成造船“金三角”
环视千公里海岸线,一条生机勃勃的造船工业带已强势崛起。北起经区皂埠湾,东经荣成龙眼湾、马兰湾、马山湾、俚岛湾,南连石岛湾、靖海湾,西至乳山口湾,曾经宁静的深水岬湾如今已成为声名远播的造船“金三角”。
“威海最大的优势是海,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海洋资源潜力,把海的文章做好。发展造船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篇。”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威海不仅拥有夏季气温较低、雨季时间短等利于室外造修船作业的气候优势,而且具有花岗岩结构海湾、深水岸线绵长等造船所需的良好地质条件。基于这一优势,加快造船业发展、打造国内乃至东北亚重要造船基地,成为威海城市发展的又一强劲引擎。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造修船及配套企业1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44家,船舶配套企业87家。去年,威海整船制造能力已达400万载重吨,船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亿元,销售收入130.8亿元。
强企带动,造船配套产业崛起
与中航威海船厂有限公司一样,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三进船业、西霞口修船厂等一批骨干企业手握大批国内外客商的订单,很多生产任务已经安排到了2013年。与此同时,急剧膨胀的造船能力使船用动力设备、船用钢材等船舶配套产品需求大增,船舶配套企业也由此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如今,基础雄厚、发展迅速、特色鲜明的船舶产业基地已在千公里海岸线强势隆起。以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为核心,山东新船重工有限公司、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支撑的沿海造船工业带规模日益膨胀;客滚船、远洋渔船等一系列特色船舶制造占据国内市场的大半江山,多类游艇产品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山东省船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玻璃钢船艇工程研究中心及5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扎根威海,船舶研发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威海船舶制造向船舶创造品牌转向。
前景可期,船舶业发展势头强劲
翻开威海的船舶出口成绩单,“高分答卷”不禁让人欣喜。依托强大的船舶制造能力,目前,威海已有大型客滚船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的船舶产品,出口70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船舶出口总值达15亿美元,同比增长60%,占全市机电产品出口近三成。
“被认定为首批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将成为威海船舶工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推动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发展,接下来,国家相关部委将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基地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完善基地管理、促进科技创新能力、规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措施。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比快速增长的订单速度,部分造船厂在技术和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一些船厂已经请进高端人才,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十二五’将是威海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发展主线,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专新特’船舶为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促进威海船舶产业科学发展。”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威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