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轮的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已经开始。这个时期国家宏观发展环境的突出特点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形势要求所有企业、所有干部必须调整理念,整合资源,把财力、物力、人力、精力从长时期以来过度而单一的关注产能增长和企业扩张转移到关注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来。我国铝加工材产量已经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位,但中国铝加工大而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及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各种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我国铝加工行业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速实现从铝加工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根据新时期环境条件特点并结合我国铝加工产业现状,本人对“十二五”末期的产业发展做出如下预期:
2015年产能将达到4000万吨,产量约3200万吨
“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中国铝加工材产能已经达到2300万吨,产量2026万吨,产能利用率达到88%。应该说在目前阶段,中国铝加工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并不严重,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过剩经济。由于市场需求旺盛,2006~2010五年间我国铝加工材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9.75%,如果没有足够的投资支撑产能持续增长,就难于满足市场需求和使用户得到最佳性价比的产品。但目前过剩不严重不等于未来不严重。除“十一五”已经完成的投资之外,还有大量投资活动正在进行。目前铝加工在建项目近百项,总投资近2000亿元,潜在产能近千万吨;另有一批项目在规划和论证,预计“十二五”末期我国铝加工材产能将达到4000万吨。由于集中建设的高精板带材和大规格工业铝型材等产品产能会过剩,而市场消费的增长将落后于在投资热潮中产能的增长,“十二五”末期产能利用率会下降到80%左右,2015年产量约为3200万吨。
平轧材与挤压材的比例将达到5∶5
“十一五”初期我国铝平轧材与挤压材的比例为3.8:6.2,而西方铝加工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6:4。由于普遍认为铝平轧材比挤压材附加值要高,西方国家的产品结构更好,国家发改委2007年下达的铝加工产业政策中把铝平轧材与挤压材的比例调整目标锁定在6:4。实际上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产品结构,这主要取决于市场。投资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而基本建设项目对型材的需求量很大,所以近几年我国两类铝材比例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这里给出的5:5的比例,并非“十二五”末必须达到的目标,而是对可能出现的比例的客观描述,因为在建铝加工1000万吨产能中,约650万吨为平轧材。
挤压材中工业型材与建筑型材的比例将达到5∶5
这也是2007年国家发改委在铝加工产业政策中曾提到的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对一般建筑型材发展设限,而工业型材产能,在高铁等项目发展刺激下,有了较大的实际增幅。截止“十一五”末,在挤压材中工业型材所占比例已经达到40%。考虑到目前正在购置、调试和试生产的大型挤压机有很多,在350万吨潜在的挤压材产能中,绝大多数为工业型材,所以到“十二五”末期,工业型材与建筑型材的比例达到5:5是可能的。
平轧材中短流程铸轧工艺与传统热轧工艺的比例达到5∶5
与铸轧工艺比,传统热轧流程长,投资高、能耗和物耗高、生产成本高。虽然普遍认为热轧材比铸轧材性能好,但必须采用热轧工艺生产的只有航空航天铝材、罐料、PS版基、高端铝箔、合金厚板(铸轧板的厚度达不到)等几个品种,而这几个品种的产量还不到平轧材总产量的20%。也就是说,理论上讲,80%铝平轧材是可以用铸轧方式生产的。目前我国铸轧与热轧的比例为3:7,西方发达国家只有2.5:7.5,还不及中国。这是因为,他们的工厂大部分建于七十年代,那时候铸轧工艺还不成熟,尚未工业化。在当前提倡节能减排的形势下,应大力推广短流程工艺,这个5∶5是必须要努力实现的。
高精度、高附加值板带材主要品种的自给率达到70%
高精度、高附加值板带材主要指航天航空用高合金化中厚板、特薄合金板带、模具用高精度中厚板、车体用合金板材、印刷用高精度PS和CPT版基、双零铝箔及坯料、计算机磁盘芯片等,目前自给化率只有30%左右。其中热轧罐料最近几年解决得好一些,自給率也只有50%。随着一批高精板带项目在“十二五”期间陆续投产,高精产品自给率较低的问题会有所改善,但要达到70%的自给率水平,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