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5日世贸组织(WTO)上诉机构就中国紧固件上诉案的裁决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世贸组织裁定,欧盟对中国产碳钢紧固件的反倾销措施及出口价格的公平比较等方面违反世贸规则。
国内紧固件行业如何谋出路
2010年,中国紧固件业在国内外经济增长的支撑下,上半年全行业紧固件总量超过300万吨,同比增长40.5%。强劲的增长势头令整个行业欢呼雀跃,但平静的外表下暗流涌动,诸如欧盟反倾销等不确定因素制约,中国紧固件业将何去何从?
首先,降低出口集中度。据了解,不少紧固件企业今后几年将大力发展内销,力求通过国内市场的拉动,缓解海外出口的压力。不难看出,欧盟反倾销后,国内紧固件企业都在有意识地减少对欧盟的出口比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以及新兴市场。另外,国家近期不断推出拉动内需的新政策,还制订了“建材下乡”的相关计划,这些也都会对紧固件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拉动效应。所以,国内企业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对国际市场过于依赖。现阶段来看,“内外并举”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其次,产业结构升级。曾几何时,“克隆大国”几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低端路线成就了中国紧固件的“大国”地位,却为升级“强国”埋下了败笔。面对国际同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国紧固件企业要持续发展,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刻不容缓,这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有不少紧固件企业向特殊行业进军并有所斩获。
最后,走高端路线。中国紧固件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如果技术含量得不到提高,今后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贸易摩擦。国内企业应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当前高铁、航空、核电等特殊领域对紧固件的需求强劲,高端紧固件潜藏着巨大商机,这是我国紧固件向高端路线发展的契机。
面对国外以反倾销为由对中国进行狙击,这次的成功可算是我国争夺紧固件国际市场的一次交锋。但是随着全球经贸交往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可能成为常态,中国紧固件产业需要夯实内功,方能更好远航。
“工业之米”频频遭遇反倾销大棒
紧固件俗称螺丝螺母,有着“工业之米”之誉,属机械基础零件,大到航天飞机、汽车和机械设备,小到桌椅板凳,皆有其身影。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的战略性产业。国内紧固件行业近些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国内该产品生产和贸易企业近1万家,贡献了100多万人的就业率。
看见中国紧固件行业猎取丰厚利润,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显然不愿等闲视之,纷纷举起反倾销大棒,欧盟和美国曾大量运用WTO准许成员国对倾销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规则,常常把矛头指向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关税。
翻开紧固件在国际贸易中的争端历史发现,早在2007年11月9日,欧盟委员会就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紧固件发起反倾销调查。2008年12月3日,欧盟委员会反倾销部门就争论多时的欧盟针对中国产碳钢紧固件征收的惩罚性关税正式表决通过。这个原定于11月26日的表决因欧盟内部的意见不统一及来自中国的抗议在“最后一分钟”推迟到12月3日。2009年1月15日欧盟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金属盘条征收25%的临时反倾销税。同年12月3日,欧盟委员会以14国赞成、12国反对、1国弃权的微弱优势通过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铁紧固件征收5年最高达87%的正式反倾销税。
欧盟的反倾销措施使中国紧固件行业遭受重创。2008年,我国出口紧固件数量为270万吨,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到了2009年,受欧盟87%的惩罚性关税的影响,使得国内的紧固件有近90万吨的数量无法出口,造成全行业出口同比下降了43%,紧固件行业内的设备使用率也从之前的84%一度下降到70%左右。加之国外厂商不惜以倾销手段加紧抢占中国本土市场,国内紧固件行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全行业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关闭或停工状态,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还能维持微薄的利润,同时造成每年损失4亿欧元的外汇收入,丧失了80万个就业岗位。
其实,欧盟的反倾销仅是冰山一角,我国的紧固件似乎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狙击的目标,危机重重。继欧盟之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俄罗斯、南非、哥伦比亚、土耳其等国相继对中国紧固件做出反倾销仲裁或调查,案件数量多、涉及对象广,中外紧固件行业的博弈进入白热化。
2009年2月23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进口自中国的钢制螺杆作出反倾销终裁,普遍税率达到206.00%。同年3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中国输美钢制螺杆反倾销案做出损害终裁。6名委员一致裁定,进口的中国产品对美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鉴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肯定性损害终裁,美国商务部将于近期对中国输美的上述产品发布反倾销税令。3个月后,美再次对原产于我国内地和台湾某类标准钢铁紧固件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申诉,征收66.87%-205.97%的反倾销税。
针对中国紧固件反倾销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国内相关产业呈现出开工不足、企业库存增加的现象,另一方面,国内产业出现亏损,导致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恶化。我国紧固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从接招到出招,中方“亮剑”露锋芒
如此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业界表示强烈不满,决定就此案提交首份针对欧盟的申诉。2009年7月31日,中国在WTO起诉欧盟。首先进行的是必经的磋商程序,但磋商无果。同年10月12日,中国要求世界贸易组织设立专家组,调查和裁决该案中欧盟是否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巴西、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印度、日本、挪威、中国台湾、泰国、土耳其和美国以第三方身份参加诉讼。
中国的诉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欧盟原来的《反倾销基本法》的相关款项违反了WTO《反倾销协定》关于证据和征收反倾销税的规定,《关贸总协定》(1994)关于最惠国待遇和关于贸易管理措施透明度的规定,以及《WTO协定》关于严格履行条约义务的规定。二是欧盟2009年1月26日下发的反倾销征税令是根据欧盟《反倾销基本法》相关条款下发的,不仅违反了上述WTO《反倾销协定》,而且违反了其关于国内产业最低支持率的规定,关于倾销的界定、国内产业和产业损害的界定以及倾销和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界定等核心条款。三是要求专家组在裁决的同时,对欧盟如何履行裁决提出具体的执行建议。
对此世贸组织上诉机构于2010年12月3日发布裁决报告,支持中国在单独税率问题上的全部主张及紧固件反倾销措施方面的部分主张。2011年3月25日,欧方提出上诉。3月30日,中方就未获得专家组支持的问题另行提出上诉。7月1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最终裁定,认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同时,上诉机构推翻专家组的部分裁决,支持中方立场。世贸组织上诉机构称欧盟针对原产于中国的紧固件实施的反倾销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并认为欧盟27国的反倾销关税计算法则违背贸易的公平性,因为它把中国作为一个单独出口商看待,而不是把企业作为单独贸易商看待。这将中国作为一个非市场经济体看待的做法带有歧视性。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盟和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NME)”,不承认中国国内的生产成本或销售价格。他们认为中国国内的价格的形成存在政府的干预,不能真实反映市场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因此,在计算倾销幅度时都用所谓的“替代国价格”,结果往往导致人为扩大中国出口产品的倾销幅度。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表示,欧盟采用了错误的方法计算该反倾销案中欧盟的受损程度,欧盟累计有300多家钢制或铁制紧固件生产商,但欧盟未能证明其大部分紧固件制造商受到损害,而仅能证明只有27%的钢制或铁制紧固件产量受到损害,远未达到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危害度。同时国内标准件行业认为,虽然中国的标准件产量目前跃居世界第一,但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而欧盟紧固件生产商的客户主要是汽车、航空等对产品品质要求非常高的产业。中国与欧盟本土产品之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不存在所谓的产业损害。
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欧盟第一案尘埃落定提振了企业信心。此次反倾销的胜诉成为中国紧固件企业出口增长的润滑剂,有助于改善中国企业在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也将增强世贸成员对世贸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这等于是给欧盟戴上了“紧箍咒”,曾经紧闭的欧盟市场大门也将重新打开。
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剧增。中欧两国贸易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欧盟一跃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然而国际贸易保护却频频剑指中国,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盟和美国,以反倾销之名对中国紧固件产品课以重税。虽然对欧盟的反倾销案最终胜诉,但是历经近三年的时间,已让国内紧固件行业深受重创。
作为全球紧固件行业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如何在国际贸易话语权的博弈中从容应对?类似的反倾销是否还会卷土重来呢,国内紧固件企业是否练好内功,挑战这种长期的对中国出口企业的歧视性立法和做法? |